新《西游记》缺乏美感
标签:
娱乐新《西游记》美感翻拍名著穆森电视剧市场化艺术审美意境 |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
张纪中版《西游记》已在全国各大卫视收官。这部剧是否成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衡量一部翻拍名著,不能看一时,主要还是看它的艺术生命力能否持久。如果我们还承认电视剧除了大众消费的娱乐属性外,其本质和核心价值还应是艺术范畴的话,那么就只有拨开媒体宣传的迷雾,摒除市场营销的干扰,才能有直面艺术作品本质的可能。
这两年,随着我国电视剧市场的蓬勃大发展,四大名著再次被翻拍。对此,各方面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市场是推动剂,也是最大的赢家;观众褒贬不一,但也只能照单全收,显然是供大于求;业内乐此不疲,但制作水平却参差不齐,重宣传轻质量;管理部门忧心忡忡,甚至宣布短期内将不再允许名著被翻拍。这说明,我国电视剧制作正在朝着高度市场化发展,艺术质量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具体表现为以短期大量复制填充市场,制作被产业化、演员被商品化、观众被市场化,以此刺激资本快速回收,导致管理部门与市场、观众需求与市场供应、作品数量与作品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
话题还回到新《西游记》上来。较之老版,这部戏在技术和诠释故事,刻画人物等方面确实有新尝试,尤其是聂远版的唐僧确实可圈可点。但整部剧制作上,缺乏的恰恰是名著应有的审美意境,把浪漫主义变成现实主义了。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不美。颠覆了名著所特有的历史审美基调,这是一个艺术把握严重偏离的问题。同样是翻拍名著,此前的新《三国》和《水浒》,虽然也存在褒贬不一,但他们基本把握了名著的审美基调,三国的浑厚深沉、水浒的豪放悲歌。在此基础上,诠释剧情和人物,纵使有创新,有与时俱进,那都是艺术处理的问题。所以,新《西游记》最大的问题就是艺术失真,毕竟此剧不是一部新拍神话剧,而是翻拍名著剧。
《西游记》自成书至今,被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演绎,其之所以喜闻乐见,主要是因为符合国人审美价值观。而新《西游记》在几个层面都对此进行了颠覆,这绝不是一个艺术处理上的创新问题。从最表层的人物形象,过度强调真实,把生活丑当成艺术美来展示,很多人物甚至给人以“面目可憎”感。回过头来看老版,我们发现人物造型上,大量借鉴了戏曲脸谱的化妆艺术,很好的美与丑的统一问题。新版在取景和制景上也是败笔。以大量景片替代自然风光,丧失的不仅仅是个真实感的问题,更是审美定位的缺失问题。这些背景很多连基本的透视关系都没有,更遑论中国山水画意境了。老版中那种大气磅礴,剧情、人物和景色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的审美意境,在新版中完全丧失了。西游记这部名著是个旧瓶,可以装新酒,去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但这个旧瓶是文物,我们在装新酒时不能破坏它。从接受美学上讲,大家欣赏西游记,是欣赏文物,创新不是创作。况且,我认为,这部戏加入这些恶俗和过度真实,完全是出于商业考量,现实意义不大。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诠释经典也成为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的一种自觉。试想,我们让贾宝玉说出现在90后的叛逆,这是与时俱进吗?
翻拍《西游记》这样的名著,首先是要先吸收好,然后再传承基础上有所创新。如果采取全面颠覆的手段,最后只能落得一个新字,丧失的是《西游记》。市场时代,对于经典应该有所敬畏。看完新版的创新,我更加怀念老版的忠诚。这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