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路正年轻

标签:
文化天津历史僧格林沁青年路墙子河习艺所吕祖堂教军场穆森 |
分类: 天津记忆(城市人文行) |
天津的路不直,进城就甭打算找到东西南北,这是出了名的。青年路就是典型,其横穿红桥、南开二区,依河而建,可谓九曲十八弯。这条能让您不迷路的河,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天津城外围建濠墙,建墙取土形成壕坑,蓄水成河,所以俗称墙子河。解放后,沿河修筑成路,南开区段名为青年路,红桥区段名为习艺所南路,1976年二区道路打通统称青年路。
青年路全长 3115米,红桥区段自教军场大街至西营门桥,长1730米,满打满算也就60年历史,与其周边的古迹遗址比起来,着实显得很年轻。除去运河沿岸的水西庄、艳雪楼等,仅《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中所记载的这一带的古迹就有:“习艺所罚苦力学会手艺广受罪;教军场教养院监狱总所有总办;西营门芥园庙洋火公司河神庙;永明寺 烈女祠 南小道子王家祠;慈慧寺 烈女坟 万佛寺内有全神;如意庵 韦驼庙北小道子药王庙;双庙街吕祖堂文昌宫里是学堂。”
正如前文所述,青年路的形成,应该追溯到咸丰年间为了防御英法联军进犯而修建的天津外城。当时的主持者就是早年曾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僧格林沁,当年修建的外城共有18公里长,并设有14个“营门”(其中包括东西南北四个营门和十个偏营门)。现在青年路上的西营门地名便源于此。僧格林沁死后,天津还为他设了祠堂,名曰僧王祠,其具体位置就在青年路比邻的铃铛阁故物场大街一带。青年路另一端的教军场大街,顾名思义,就是明清两代操练军队的“教军场”遗址。
上世纪50年代,沿墙子河堤正式被筑成路,名习艺所南路。习艺所就是天津熟知的小西关监狱(天津市监狱)。1902年,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收回天津管理权,开始正式实施“新政”,替代天津府县旧监狱的新式监狱———天津习艺所由此创立,这也是第一次打开中国近代监狱的大门(同时期的上海提篮桥监狱则是由公共租界工部局修建的)。习艺所占地120余亩,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动工,次年竣工,主要收押天津、河间等四个府的罪犯。可惜的是,几年前这里被整体拆除,现为人民医院。
目前青年路周边最有名的古迹,可能就要数吕祖堂了,其因为是义和团坛口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开辟为纪念馆,同时也是红桥区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地点。
由此可见,在这片的历史长卷中,青年路可谓当之无愧的正年轻。
此文系应《假日100天·城市地理》之约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