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店遗址大事记
标签:
文化天津记忆文物保护铃铛阁王襄 |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
《天津文史》2010第2期(2010年12月,总第44期)刊发。署本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天津学者王襄在天津老城“西门外马家店”鉴定和购买殷墟甲骨,甲骨学由此发端。关于王襄鉴定和购买殷墟甲骨的历史事实,在其多篇著述中有明确的记载,学术界亦予以肯定。然而王襄所述“西门外马家店”的具体地点,长期存在两种说法:一说在铃铛阁南小道子,一说在西马路马家店胡同。在近二十余年的时间内,津门学界经过反复调查和考证,最终否定了西马路马家店胡同说,确认了铃铛阁南小道子“马家店遗址”。本大事记记录了自1986年至2010年发现“马家店遗址”的历史过程。
1986年
12月31日,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王襄诞辰110周年展览和座谈会。胡厚宣①在致辞中说:“其实在罗(振玉)、王(国维)以前,最初辨识甲骨,并从事搜集甲骨的学者,还有王懿荣、孟广慧和王襄三人。但(王)懿荣、(孟)广慧都没留下这方面的著作。叙述最早,向山东估人搜购甲骨详情的只有王(襄)老一人。”②
1987年
初春,王锡荣③采访天津地方史志办公室王翁如④,王翁如向他讲述了西门外马家店的有关情况。王翁如说,儿时随父亲(王襄)去过购买甲骨的马家店,该地毗邻韦陀庙,附近有破烂市,还有卖糖人和卖鸟的。
此后,王锡荣将此线索告知王宗发⑤。王宗发根据民国时期旅店资料和铃铛阁地区房屋档案,认为红桥区铃铛阁南小道子“马蛐店”(即马家店)符合王襄描述及王翁如回忆之马家店。此时,马家店已于二十世纪70年代后改为红砖房,院门改在故物场大街一侧。
1994年
10月25日,王锡荣在《红桥报》发表《马家店轶事》,首次向社会披露,王襄鉴定和购买殷墟甲骨的地点为铃铛阁南小道子马家店。
1998年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成立45周年。《天津文史》1998年第1期“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专栏刊出有关王襄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文章。
1999年
3月,李鹤年⑥向师建英⑦提出寻找“西门外马家店”。此后,师建英根据王宗发提供的线索,对南小道子马家店进行初步调查,并拍摄了照片。
2002年
11月12日,王锡荣在《红桥文史资料》发表《王襄结缘马家店》,进一步详述王襄在南小道子马家店发现和确认甲骨文之事。
2003年
4月6日,王锡荣在《今晚报》再次发表《王襄结缘马家店》一文。
2004年
7月,王锡荣《王襄结缘马家店》一文被收入《老城旧事》(今晚丛书)。
10月15日,王锡荣在《天津老年时报》发表《王襄结缘马家店》。
2005年
12月,天津电视台邀请张仲⑧、王宗发到南小道子85号(故物场大街1号)现场拍摄“甲骨学与天津”专题片,张仲根据多方线索及王翁如生前向其口述内容,指认该处就是王襄所述“西门外马家店”。
同年,由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王襄著作选集》。选集中有七篇文章分别叙述了王襄首次鉴定和购买殷墟甲骨的历史事实。
2008年
3月,红桥区铃铛阁地区拆迁全面启动,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开始对铃铛阁地区进行调查,发现王家大院等历史建筑,并开始呼吁保护。
2009年
年初,网友“卫德大院”(王志恒)看到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对铃铛阁地区进行调查的消息后,在“中国记忆网天津版”发帖,指称红桥区故物场大街1号和南小道子85号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甲骨文的地点”,并说该地名为“麻雀店”。
6月25日,王振良⑨、张强⑩到故物场大街1号(南小道子85号)现场考察,并采访当地103岁老居民范贵林。
6月30日,杜鱼(王振良)在《今晚经济周报·天津记忆》发表《马家店:最早的甲骨交易地》,对马家店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并从文献学和语音学方面进行考证,提出故物场大街1号(南小道子85号)就是王襄所述“西门外马家店”。
8月20日,陈雍⑾和王学书⑿递交“天津市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1103号提案”,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马家店遗址予以认定、保护,建议筹建“王襄发现甲骨文纪念馆”。
10月1日,文化部颁布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穆森⒀、张强和王昌煊⒁先后向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递交《关于将“马家店遗址” 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申请书》和《关于将“王家大院”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申请书》,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以《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缺乏认定标准和可操作性为由拒绝受理。
10月20日,《中国文化报》刊发《公民在行动》。该文称,天津公民提出的王家大院和马家店遗址文物认定申请,“为《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的全国首例”,“该事件一方面标志着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觉醒,另一方面,《办法》刚出台申请便开始涌现,也证明在大规模建设、改造浪潮中,我国城市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同月,马家店遗址拆迁开始,谢辰生⒂致电天津市文物局有关领导,表达了对马家店遗址保护的关注。天津市文物局有关领导承诺,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查,一经确认及时保护。
同月,陈雍受谢辰生、徐苹芳⒃委派,调查铃铛阁王家大院历史建筑。
10月28日,天津市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领导电话通知穆森,王家大院和马家店遗址的文物认定申请已被受理。
12月18日,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举办“纪念王襄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暨马家店遗址保护座谈会”,市政协副主席俞海潮出席座谈会并就遗址保护发表讲话。
12月20日,《今晚报》刊发《天津西门外马家店遗址确认》,报道“纪念王襄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暨马家店遗址保护座谈会”。
12月21日 《天津日报》刊发《本市纪念王襄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报道“纪念王襄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暨马家店遗址保护座谈会”。
12月22日,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提交《关于筹建王襄发现甲骨文纪念馆的建议》。
12月29日,红桥区人民政府“对天津市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1103号提案的答复”称:“马家店(又名马家蛐店、画眉店)坐落在红桥区南小道子85号(故物场大街1号),该址是中国甲骨文最早的确认地(交易地)。解放后马家店被更名为‘民利旅馆’,1990年后被改造为职工宿舍(据居民讲),大门改开在故物场大街1号。”“红桥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2008年已对该地进行了文物普查,但目前尚未认定”。
2010年
1月6日,天津市文物局组织有关人员对马家店遗址实地考察、座谈。会上,市文物局有关领导提出应尽快召开专家论坛会。
1月28日,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召开马家店遗址专家论证会。会上没有形成专家论证意见书,会后论证结果没有向外界公布,红桥区文化部门没有拿出认定与否的意见。
2月,由“王襄与甲骨学课题组”完成《马家店遗址调查报告》。课题组认为,现天津市红桥区故物场大街1号(包括南小道子85号)即王襄所述“西门外马家店”,是1899年王襄鉴定、购买殷墟甲骨文的地方。从晚清的马家店,到抗战后的胜利旅馆,再到解放后的民利旅馆,延至现今的居民住房,该建筑的历史沿革清楚;南小道子和故物场大街的位置和尺度基本没有发生过变化,整个建筑坐落亦未发生过变化,遗址尚存,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格局轮廓。符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应当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属于“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一类。
同月,红桥区故物场大街1号(南小道子85号)部分地面建筑在未经认定和论证的情况下遭拆除。
2月25日,“王襄与甲骨学课题组”在北京文博大厦召开“马家店遗址保护座谈”。与会专家谢辰生、徐苹芳、张忠培⒄、黄景略⒅认为:
“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故物场大街北端和南小道子西端相交处的马家店遗址(现地址为故物场大街1号、南小道子85号),是1899年王襄、孟定生鉴定、购买殷墟甲骨文的地方,是中国甲骨文发现、辨识的重要遗址。甲骨文研究著名学者陈梦家和胡厚宣早就对王襄发现、辨识甲骨文的历史有明确论述,事实清楚。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之‘5.1与历史进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属于‘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一类。”
专家们建议依法对马家店遗址认定,进行有效保护。
会上,专家们还询问了铃铛阁王家大院的情况。徐苹芳认为,“这是一座有别于福建土楼、山西乔家大院和北京四合院的民居形式,有很高的社会学价值,是研究社会家庭结构史的新材料。一定要保护好!”会上决定,由谢辰生先生领衔,徐苹芳、张忠培、黄景略联名给中共中央政治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写信。全文如下:
高丽同志:
最近,我们了解天津正在打造五个高地,特别是文化高地建设,非常重要。天津具有很丰富的近代史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财富。
近日,我们在研究天津甲骨文发现地——马家店遗作为历史遗迹保护的过程中,发现在红桥区另有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现称为王家大院,据初步调查的材料看,这处宅院有很高的社会学研究价值。他完全不同于福建土楼、山西大院和北京四合院等民居形式,是研究社会家庭结构史的新材料,建议加以保护修缮,对外公开展览。⒆
2月26日,宿白⒇听取“王襄与甲骨学课题组”汇报和阅读《马家店遗址调查报告》后,完全同意与会四位专家的意见,并在专家意见书上签字。此后,专家论证意见书上报国家文物局。
3月3日,《中国文化报》刊发《殷墟甲骨文最早的确认地——天津马家店遗址面临拆迁》。该文称:“据了解,国家文物局已根据专家论证意见书下达了相关文件,请天津市文物局根据专家意见对马家店遗址进行认定。”
3月12日,《中国文化报》刊发《甲骨文确认地天津马家店遗址终被认定——拆迁与否仍是未知数》。该文称:红桥区文化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在3月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根据1月28日该局组织召开的马家店遗址专家论证会的论证意见,马家店本身无文物价值,其价值在于王襄和孟广慧在此确认甲骨文的历史事件有重大意义。”“专家论证认定的遗址是马家店这个地方,但马家店地上建筑主体不是文物,跟拆迁并不矛盾,没有必要保护。”
3月15日,张高丽书记对谢辰生等专家来信作出重要批示:
“十分感谢谢老等专家对天津的关心支持。一定要保护好历史建筑。请市政府和红桥区认真研究”21
3月16日,《天津日报》刊发图片新闻:“昨天,红桥区文化旅游局已经正式将马家店遗址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确认为不可移动文物。据了解,马家店遗址位于红桥区故物场大街1号院(南小道子85号),是我国甲骨文的发现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专家建议筹建 ‘王襄发现甲骨文纪念馆’”。
同月,天津市规划局、天津市文物局和红桥区政府有关领导赴京向谢辰生汇报情况,听取谢辰生意见。此后,马家店遗址、王家大院拆迁停止。
同月,单霁翔22向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加强天津马家店遗址调查保护工作的提案”。他建议,请天津市有关部门予以重视:
一、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并依据《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及时将马家店遗址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到《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范畴,切实加强马家店遗址的保护工作。
4月29日,应天津市的邀请,谢辰生和黄景略在天津市规划局、文物局、红桥区政府有关领导陪同下,现场考察王家大院和马家店遗址。在“红桥区铃铛阁地区王家大院专家现场会”上,听取天津市规划局、天津市文物局、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及天津市风貌办、红桥区政府及红桥区文化旅游局、红桥区规划分局等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以及天津专家学者、志愿者的意见。谢辰生特别强调:“以开发代危改是绝对错误的,而是应本着政府主导,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去做”,“就地平衡无法解决文保与拆迁之间的矛盾”。会上,各方面没有就马家店遗址和王家大院的文物认定和保护形成共识。
6月1日 受谢辰生委派,傅清远24、晋宏逵25来津考察王家大院、马家店遗址以及铃铛阁历史街区。
10月13日 《中国文化报》刊发《文物认定申请的不同遭遇》。该文概述了《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一年来各地文物认定申请的不同情况,特别报道了天津马家店遗址、王家大院的曲折遭遇。
11月17日,谢辰生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对铃铛阁历史街区在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附傅清远、晋宏逵《关于天津王家大院建筑的价值和保护建议》及陈雍《王家大院调查报告》。
11月18日,张高丽复信谢辰生,衷心感谢专家对天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注释
1胡厚宣(1911-1995),中国现代甲骨学家,商史学家。
2胡厚宣在“纪念王襄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1986年),《天津文史论丛》第七辑,1987。
3王锡荣,原天津市红桥区文化馆馆长、红桥区义和团纪念馆馆长、文物管理所所长。
4王翁如(1912-2003),王襄次子,原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5王宗发,原天津市红桥区房管局干部,天津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
6李鹤年(1912-2000),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
7师建英,天津市钱币学会会员。
8张仲(1930-2008),原天津日报社编审,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9王振良,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成员。
10张强,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成员。
11陈雍,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2王学书,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党组副书记。
13穆森,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召集人。
14王昌煊,天津市红桥区铃铛阁王家大院居民。
15谢辰生,国家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
16徐苹芳,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17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
18黄景略,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19《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20宿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1《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22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局长。
23《中国文物报》,2010年3月17日。
24傅清远,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
25晋宏逵,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