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文保志愿者宋金来老先生在进行运河考察,行至西青区中北斜地段时,敏锐发现了运河两岸沉积泥土中出现的大量瓷片。中午左右,宋金来将此情况反映给团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立即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见。依照前款规定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我随即与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和西青区文物管理所领导取得联系,对此事进行了通报。
经短暂休整,我邀请了《每日新报》记者同赴现场,再次进行考察。经初步勘察,瓷片出现地相对集中于1000米左右,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同样瓷片出现。而从宋金来现场采集的瓷片看,其年代大概集中在明到民国时期,属于运河沉积物,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另据当地正在施工的民工反映,此前这里还发现运河清代原始堤坝及大量清代铜钱等物。随后,西青区文物管理所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的工作人员亦先后赶到,并对现场进行了初步调查和采集工作。
大运河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其价值不言而喻。运河两岸发现的这些堤坝、瓷片及其他器皿,足可佐证运河的历史功能,及历史上两岸人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面貌。我们相信,在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和文物部门的及时介入下,此段运河的种种发现,应该很快可以得出结论,并提出处理意见。在此,我们也正式呼吁各有关单位一定要加强对运河及运河遗产的保护,相关工程务必遵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提前申报,切实做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的保护及整体申遗工作。
8月21日团队授权《每日新报》刊发消息,对此进行报道:
运河边发现成堆古瓷片
证明运河航道功能? 反映运河百姓生活?

昨天,一位老者在西青区中北斜运河边上发现大量古瓷片,这些瓷片从哪里来?为什么在运河边上?它蕴涵着怎样的秘密呢?
发现瓷片的宋金来是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兼职教授,昨天来到中北斜时,他发现了大量的碎瓷片散在运河边上,几个小时内,宋教授足足收集了三个脸盆。
记者随宋教授来到现场,除了宋教授收集的,仍有很多瓷片散落在运河边的土坝上。附近一位农民工告诉宋教授,这些碎瓷片都是在清理运河河道时推到河两岸的,他们之前还在河道里发现过银元、铜佛、古戒指等物件。
宋教授是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成员,团队召集人穆森随即将发现古瓷片的事通知了西青区文物管理所。截至记者发稿时,西青区文物管理所和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业考古人员已到现场进行勘测。
中国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召集人穆森说,运河正在申报世界遗产,运河的保护和研究应给予重视,发现的古瓷片体现了运河的真实性和原始性。穆森认为,如果瓷片为沉船遗迹,则证明运河的航道功能,如果瓷片是百姓的生活用瓷,通过瓷片的精细程度就可以反映运河两岸百姓的生活、经济状况。
文/摄 新报记者 劳韵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