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老字号,留住盛锡福

标签:
文化天津盛锡福老字号保护 |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
盛锡福发祥于天津,始创于1911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驰名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堪称亚洲制帽业之父。然而目前,这一百年品牌最重要的见证和象征,历经30年代大洪水和唐山地震而巍然屹立的盛锡福总店大楼,却即将在轰隆作响的推土机面前土崩瓦解。伴随着这座大楼的轰然倒塌,这一曾经行销全球,控制亚洲帽业半壁江山的一代名店,这一在当今中国屈指可数的百年企业,这一曾与无数人美好回忆紧密相连的优雅品牌,也将彻底告别它的发源地,永远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然而这一切,就不可挽回么?
1911年,刘锡三和友人合资在天津估衣街开办了盛聚福小帽店。1917年,迁址法租界,从此盛聚福改称盛锡福,并沿用至今。几年之后,盛锡福相继设立了皮帽工厂、便帽工厂、缎帽工厂、化学漂白厂、毡帽工厂和印刷厂等,并开设了两家分销门市部。二三十年代,先后在南京、北京等城市设立分店20多处。盛锡福在美、澳、英、法、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捷克、瑞士、瑞典、挪威以及非洲等地都有代销处,驰名海内外。1929年由德国贝伦德工程司设计、承建的盛锡福总店大楼落成于天津法租界(现和平路273号),该大楼号称当时亚洲制帽业最高、最坚固的楼宇,至今保存完好。大楼外立面上80年前制作的水泥浮雕“自制四季各种帽品式样新颖美观耐用”16个大字,虽经岁月沧桑,1976年大地震也未能损其分毫,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盛锡福率先进行公私合营,成为国营单位。为了弘扬盛锡福老字号,1986年在天津盛锡福的倡导下,北京、青岛、南京、上海、武汉等8家盛锡福创办了全国盛锡福帽业联合会,目前已发展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共40余家,天津盛锡福总店荣膺联合会理事长单位。2006年9月,盛锡福帽业公司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作为盛锡福的发祥地和总店,天津盛锡福大楼已经成为仅次于劝业场的天津老字号。
2003年,天津盛锡福在红桥区三条石地区的生产车间被拆迁,企业为了配合天津的海河大开发和城市建设,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以1000元/平方米补偿金的标准率先办理了拆迁手续。至今,天津盛锡福依然没能解决无厂房生产的尴尬局面。年初,作为已公示的尚未核定不可移动文物盛锡福总店(中国盛锡福的发祥地),又接到了新的拆迁通知书。这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更与 2008年3月31日,商务部、发改委、建设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旧城拆迁改造中要尽可能保留老字号原有风貌的文件精神相抵触。
有鉴于此,全国盛锡福帽业联合会20多家会员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保留保护天津盛锡福及盛锡福大楼的呼吁》,呼吁效仿北京王府井商业改造中对老字号采取的保护措施来妥善保护天津盛锡福,更是保护中国盛锡福。作为天津盛锡福的分店的北京盛锡福,目前已经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的发源地总店却因为面临着种种拆迁干扰,至今无法走出困境,这无疑是对中华老字号发展的致命打击。所幸,在我团队的提议和具体指导下,天津盛锡福总店,已经开始申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长期规划,以振兴盛锡福文化,弘扬天津老字号。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依法保留盛锡福大楼。在此我们也发出三项呼吁:
第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及《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规定,依法保护位于天津市和平路的盛锡福总店大楼及盛锡福品牌,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恢复建筑原貌和内部特色装饰;
第二,在完整保留盛锡福大楼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贯彻落实党的17大关于培育我国知名品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的精神,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老字号企业加快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老字号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精神;
第三,大力弘扬天津老字号,深入挖掘保护盛锡福等一批现存的,原址原地且享有盛誉的津门老字号,保护其建筑文化遗产,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留存其传统工艺技术,恢复其传统品牌的公益活动中。传承津门文化,为民族产业和品牌的复兴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