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口述史普查应尽快开始

标签:
文化天津口述史普查 |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
日前,应邀参加在利顺德维多利亚厅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溥仪学术研讨会”。会议休息期间,与市风貌办负责人徐主任等闲聊,彼此竟不约而同的把话题都定在了天津口述史抢救调查上。
近些年来,天津对近现代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并提出“百年中国看天津”的口号。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对于口述史方面的基本素材和史料的需求亦越来越大,仅仅依靠政协文史委一家提供、整理的资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有鉴于,天津文物部门在搞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博物馆在搞的天津工业遗产普查,徐主任提出,作为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日常工作的风貌办,也应该利用此历史时机,以“百年中国看天津”为契机,牵头搞一次天津口述史的普查。徐主任的想法,和我们之前提出的“在合适的时机,找合适的部门,搞一次合适的口述史抢救,出一套合适的丛书”的呼吁(这个提议的最早发起人应该是起鹏贤弟),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当即达成一致,此次普查,可以由风貌办、政协文史委和我团队等多方合作完成。
近期,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协商工作,以确定普查的整体方案。在此,我先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希望博友们不吝赐教,以便更好地推动完成这次津门口述史的普查工作:
第一,分清主次,先做好抢救性普查。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者名门、名人之后,大多已步入耄耋之年,我们的普查工作,应该先从他们身上做起。其二,对已启动拆迁的老城区的老居民的采访工作,必须马上开始,如已拆迁的南市和即将拆迁的西沽等地。
第二,分期、分片、分组的做好普查工作。所谓分期,可以以半年左右为一个普查周期,及时将素材汇总、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召开专家论证会,将成果固化。所谓分片,可以以地理位置为范围,划分责任区,如五大道片、老日租界片、老城区片等。所谓分组,就是将人员科学化分配,责任到人。
第三,构建向社会开放的普查体系。首先普查的面要广,不能仅仅局限在名人之后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还要记录下老天津三教九流,各行各业普遍百姓的生活习俗和故事。除了出版一套丛书外,还要建立一个老天津生活史数据库,把这些普查成果长期保留,为天津文史研究提供素材。其次普查不要急于一时,可以长期做下去,不断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不搞垄断,不搞小圈子。
第四,及时将普查结果落实到对建筑文物及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实处。
第五,通过普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如名人旧居研究,便要着重对这些名人在天津的生活状况和细节进行研究,解决两个问题,即天津改变了名人什么?和名人留给了天津什么?
第六,以多种手法进行多样化普查。除了传统的录音采访,我们还要对重点对象进行录像,甚至影视专题片,情景再现等方式进行普查。出版的丛书,内容也力争多样化,不排斥纪实文学,津味小说等题材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