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天津老建筑保护团队 |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
回津已经两天了,电话不断,事务性的应酬繁多,苦不堪言。在此期间,承蒙博友挂念,心中感念万分。忙里偷闲,先将此次进京的大略情况,向大家做一次通报,具体成果,待忙完这几天后,再与诸位师友详谈。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协办的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结果,于2008年6月12日上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学术报告厅正式揭晓。我团队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贡献奖。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先生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杨志军先生向我们敬酒
我们的具体行程如下:
11日早上到达北京与曾一智老师汇合,中午至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为新会员办理入会手续。下午到达大会接待处,北京市委党校观园大厦办理入住,与曾一智、华新民两位老师,商议倡议书事宜。晚6点,参加由国家文物局、文物基金会等单位主持的招待晚宴,提出倡议书动议,获通过。
12日上午9点到达故宫博物院学术报告厅,参加颁奖大会和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张柏、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长、原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阎振堂等相关领导列席。下午回到北京市委党校,参加内部学术研讨会,气氛良好,炮火轰隆,天津文保现状引起强烈反响,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要求加入天津团队。
13日上午分别于丹青、曹保明等人,交流文保经验,并将相关材料再次提交文物保护基金会,粗谈合作事宜。下午与曾一智老师至前门地区,抢救拍摄胡同,发现帽业工会旧址,与当地文物部门联系,获得保护。接到“中国企业产业博物馆建设论坛”邀请,因会议内容过于商业化,故拒绝参会。晚因突降暴雨,留宿北京。
14日赴潘家园闲逛,晚归津。
15日面对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文物报、人民网、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媒体的大规模报道。在有关领导亲自授意下,天津媒体集体打破沉默,拟作报道。
16日,《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政务网、北方网、人民网天津频道等媒体纷纷对我团队获奖事迹进行了大规模补救性报道。在此期间,不断接到有关部门示好,我亦将国家相关领导和与会专家对天津的评价和指示做了大致传达。
17日上午,继续做协商、应酬、传达、整理会议成果工作。中午忽然接到《每日新报》邀请,言上面有任务,要求新报明天必须刊登一篇我们的专访,相约傍晚接受采访。
在北京期间,我团队共取得了如下成绩:
第一,与曾一智老师联合起草并发起中国民间文保界的首份倡议书,获得大会一致通过,全体与会专家学者纷纷签名支持。
第二,代表天津团队签署了《积极参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及灾区及文化遗产抢救复原的倡议书》。
第三,亲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张柏等有关领导提交了天津地区文保报告和相关资料。
第四,国家文物局常务副局长张柏,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文博界泰斗谢辰生,古建界泰斗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原分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原司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志军,《文物报》社长、主编张囤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等与会专家学者,对我团队(天津建筑遗产保护集体)的文保工作给与高度评价并题词。
第五,参加相关研讨会,汇报天津民间文保工作,产生巨大反响。
第六,与文物保护基金会等文博单位和与会专家学者,建立了长效沟通渠道,一起促进天津文保事业。
总之会议开得很成功,天津团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稍后的几天内,我将陆续把具体内容公布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