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议与清谈

(2008-03-16 15:47:52)
标签:

文化

先秦

魏晋

士族

士大夫

清议

清谈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清议与清谈    

历史上,清议和清谈决不是一回事,清议要早于清谈。

从先秦开始,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个叫做“士”的伟大阶层,他们的身份介乎于官与民之间,他们寻求身份界定的一切行为,往往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秦汉以前,贵族阶层共分为四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士。这些人是可以世袭的,继承宗室的嫡长子成为大宗,同阶层的其他人皆自降一等为小宗。也就是说,天子只能有一个,然而天子的儿子却能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嫡长子是可以顺利继承王位的[大宗],其兄弟便变成了诸侯[小宗]。同理,诸侯、大夫、士阶层也都是要有大小宗之分的。作为贵族集团中的最低一层的“士”,他们的身份就很尴尬了,凡是不能继承宗室的,都会被挤出贵族行列,沦为“民”。“民”也同样分为四等,即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是最高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些被迫出局的士阶层,是不会甘心于做四民之首的,他们名下没有土地,然而却有着接受教育的权利。于是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便成为了士的人生信念,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到处游说君侯,试图重归贵族集团。

秦汉以后,官员的选拔不再是世袭制,而采用了一种我们称之为“察举”的推荐制度。各级行政官员都有向朝廷推荐贤士的职责,而这个推荐的标准,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清议”。西汉中后期,士阶层已然成为了彻头彻尾的知识分子,他们除了知识,一无所有,所以也只能用知识博得好名声,以进仕。

清议,一种社会舆论对知识分子在学识和品行上的综合评价,地方官员根据这种评价,决定推荐的人选。久而久之,通过清议入仕的知识分子们逐渐发展成为了大士族,推荐权被他们牢牢掌握,并开始利用清议打击政敌。东汉激烈的党痼之争,其实就是士族利用清议打击宦官,而宦官假借皇权制衡士族的斗争。与此同时,很多士人为了进入仕途,纷纷不择手段,制造出了一幕幕社会闹剧。《后汉书》中记载了很多这类故事,在此我们不妨试举两例:有个叫戴封的人外出遇到强盗,财物被洗劫,仅剩丝织品数匹。面对于此,这个戴封丝毫没有感到庆幸,反而主动追赶强盗将丝织品送上。因此,戴封被举为“孝廉”,进入仕途。还有一个叫做赵宣的人,为了给双亲守孝,宁愿搬到墓道中去住20余年。地方官深为感动,亲自上门慰问,这才发现赵宣在这20余年中竟添了5个儿子。

清议发展到后期,出现了一种新形式: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彼此交流政见,臧否人物,辨别人材。然而这毕竟还不是清谈,真正的清谈其实是一种学术辩论,思想的交锋,所辩之问题涉及非常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刑名礼乐等等。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大多是行而上的哲学命题,其中《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书备受青睐,世称“三玄”。

清谈,一般有两个主辩人,一个主持人,若干听众。先由一方主辩人提出观点,随即另一方主辩人进行反驳,然后进入自由论战,彼此交锋一回合称作“一交”或“一番”。数番过后,理屈词穷这为败方,胜者被誉为“名通”。此类清谈,短则一两番见胜负,如东晋时僧意与王修的一场清谈:

僧问:圣人有情吗?

王答:圣人无情。

僧问:像柱子一样吗?

王答:像筹算一样。筹算虽然无情,但运算起来却是有情的。

僧问:谁运算圣人呢?

王无言以对。

在清谈的过程之中,主辩双方往往会手执“麈尾”,以助谈兴。据徐陵的《麈尾铭》记载,其形状“员上天形,平下地势,靡靡丝垂,绵绵缕细”,由此可见麈尾应该类似于现在的羽毛扇,其功能除了消暑以外,更多的是审美追求。

清议不是清谈,这应是无疑的,但清议与清谈的关系,却存在着很多不一的说法,当然这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在这里,老穆只想指出一点,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士阶层的崛起[先秦]—清议[两汉]—清谈[魏晋],以及稍后的服用寒食散风[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阐述得很清楚],似乎在向我们昭示一条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路线。如果说唐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成熟形态的话,那么上面的这条路线便完全可以理解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完成了身份认证,即由贵族沦为平民,然后再以“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参与国家事务;在灵与肉的痛苦挣扎后,士组成了士族门阀,然后再解散,最后重组成士大夫阶层。其中一头一尾的两次思想解放,即先秦与魏晋,不能忽视。

 

 

 

 

 

                                            老穆

                                          戊子年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纯属扯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