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谥号

(2007-10-14 12:25:38)
标签:

人文/历史

谥号

庙号

尊号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谥号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说起过,很多影视剧预知谥号的问题。我们研究历史,一般就是取谥号的前两个字来称呼主人公。比如大家熟知的“孝庄”,其实就是个谥号,其最早的全称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若是用谥号来称呼活人,恐怕就要闹诈尸的笑话了。

那么什么是谥号呢?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所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可见,谥号是对故者的一种道德操行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其应用范围只限于古代帝王将相、高官大臣,帝王的谥号由礼官反复评议,臣子的谥号由朝廷统一赐予。个别文人学士死后也有谥号,比如陶渊明被谥为“靖节征士”、黄庭坚为谥为“文节先生”、张载被谥为“明诚夫子” ,则由其亲友、门生仿效朝廷的谥法所加,一般都被称作为私谥。

对死者添加谥号大约起源于周代。起初仅仅是一个字到两个字,如周平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和周贞定王、楚考烈王、汉孝武帝等。其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礼法为由废除了谥号,但西汉又完全恢复,且一直保持到清朝。另外,早期臣子的谥号还有一个特点,即谥号与爵位并称。如萧何的谥号为文终侯、诸葛亮的谥号为忠武侯[简称武侯],张良一般被称作留侯,然而“留”却不是谥号,而是封地,他的谥号为文成侯。值得注意的是,从隋唐开始,出现了大量带“公”字的谥号,文忠公、文正公、文成公,甚至以谥号为文集名,《欧阳文忠公文集》、《范文正公集》、《诚意伯刘文成公集》,但这里的“公”大部分都与爵位无关了,只是一种敬称而已。

然而,在唐宋以前谥号中还可以看出褒贬的,褒则称为上谥,贬则称为下谥。上谥如:,表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后来用在臣子身上又有表示科举出身之意。代表安家和国。下谥如:表示“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杨广的谥号就为“炀”;表示暴慢无亲,滥杀无辜,闹得天怒人怨的西周第十王姬胡就被谥为“厉”。除此外,还有一种表示同情的中谥,如:怀表示慈仁短折楚怀王。汉冲帝刘炳,二岁登基,三岁送命,谥号为,取谥法"幼少在位曰冲"之意。但到了宋朝以后,谥号中基本上都是有褒无贬了,而且字数越来越长,溢美之词比比皆是。但也有例外,比如明宣德皇帝,被谥为“武宗”和元末帝被谥为“顺”便是一种变相的批评或者同情,大抵属于中谥。

帝王谥号还有一个特点,即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如每朝的开朝君主都称为高祖,然后是太祖、世祖、太宗、世宗。清康熙的庙号为圣祖,则是空前绝后,仅此一例的。到唐朝,谥号前面还要加上尊号,大多是生前就奉上的。唐玄宗受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很多皇帝,生前受尊号,死后还要追尊号,一改再改,越改越长,甚至出现庙号、尊号、谥号完全混为一体。也正是由于谥号越来越长,历史学在称呼帝王时,一度只称庙号,唐太祖、宋太宗等等。到了明清朝,又改用年号来称呼,由此可见谥号已经完全成为一种礼仪形式了。

以上是对帝王,那么对于臣子来说,谥号相对较短,一般只有两到三个字,虽然不存在太明显的褒贬,但也可以从字眼上看出评价高低。就拿清朝来说,文官的谥号中“文正”为最高,其次是“文忠”。如刘统勋死后就被谥为“文正”,而其子刘墉的谥号是仅仅是“文清”,与其父相差甚远。

民国成立后,谥法被废除。但很多遗老遗少依然对此耿耿于怀,纷纷向躲在紫禁城里的逊清小朝廷讨谥。如罗振玉死后,溥仪给谥号"恭敏"

现在早就没了,谥号之说,然而追悼会上的悼词,相当于以前的诔文。悼词最前面对死者的称呼,依然是带有谥号意味的,只不过这里的“伟大”“杰出”这个“家”那个“家”,都是偏重对事业的评价,而非道德操守。老穆认为,这也未必是件坏事,但一定要注意谨慎评价,“伟大”“家”们太多了,后人写史时抑或会变成笑话。

 

 

 

 

 

                                                  老穆

                                                 丁亥年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