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勿做假账

(2007-10-09 22:46:49)
标签:

人文/历史

文物普查

天津

租界

胡同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今天有人问我,什么是文物普查。我想了半天,文物普查和人口普查一样,其实就是定期的盘盘家底。用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的话来说就是:“我国曾先后组织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原有的普查成果越来越难以反映我国文物保存的实际状况。同时,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提高进一步扩大了文物保护的范畴,大规模城乡建设的展开更使开展文物普查,摸清文物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这样看来,文物普查不仅仅是要调查已经具备保护身份的文物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出一批新的文物,让文保工作超前于城市建设,尽量避免矛盾的对决。然而,事实上现在的文物部门基本上属于弱势部门,他们敢不敢放手的进行调查,我们拭目以待。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家长忽然要查账,儿媳妇是做一笔假账应付家长以取悦叔伯呢?还是把真账和盘托出?

仅以天津为例,600年的建城时,300年以上的建筑,除了天后宫、玉皇阁、吕祖堂、大悲院、文庙、金家窑清真寺、清真大寺外,其他的文物基本上都是百余年历史租界建筑。然而在这些建筑中,我们的文物部门所掌握的恐怕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具备保护身份,尚不能保证不拆,老城不是拆了吗?估衣街不是拆了吗?大沽路不是拆了吗?何况散落在大街小巷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历史建筑呢?所以说,文物普查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摸底,不能因为很多地方已经被规划了,文物部门就不敢涉足。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老穆就随意举出几个,到目前为止仍不具备任何保护[文物和风貌建筑资格]身份的建筑,大家可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值得普查:

勿做假账

这幢建筑极有可能是就是当初意租界领事费洛梯的私人宅邸,其对面还有一处近千平米的大院落,是专职保护领事安全随护驻地,现已拆除。

说起费洛梯,不能不提意租界:在天津的各国租界意租界算是面积较小[比租界划定面积为740亩,其中有191亩归外商所有,另外大直沽一带还划定了预备租界,算起来总面积应该和意租界差不多],设立较晚,但发展较快的区域。然而意租界的总体建设蓝图便是出自这位名叫费洛梯的军人之手。意租界建立之初,基本上是一块靠近海河边的天然垃圾场,布满水坑和盐碱地,坑洼不平,地势较低。而意大利在当时又算不得欧洲强国,能在大都市天津抢得这样一块土地已算是殊为难得。和其他的租界比起来,意租界的行政机构要简单得多,一切事物都有费洛梯全权代理。我手头有一份,1911年的意租界人口统计表,当时意租界固定人口5608人,其中意大利人251人,其他外国人9人,中国人5348人。可见当时意租界人口并不算少[比同时期的英、法租界人口还要多]。这也决定了意租界要发展,就必须加快建设的步伐的客观要求。

费洛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先利用海河清淤的废土将租界内的坑洼垫平,然后亲自着手设计道路网。1914年,他率先在意租界大马路[现在的建国路]采用沥青铺路,成为天津各租界中第一采用沥青修路的佼佼者。然后他以压低地税的形式,大量出售沿河的土地,吸引了众多政界首脑、豪商巨富。既弥补了建设上的资金缺口,又增强了意租界的竞争力,其势头直逼当时的英法租界。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意租界由于面积小,起步晚,而且又面临海河,紧临天津老城经济带和英法租界经济带,是最佳的定位是建设舒适的居住区,而不是发展工商业。

直到上世纪20年代费洛梯被调往美国时,意租界已经基本建成完备的道路网——有大马路辐射开来,以马可波罗路[民族路]与但丁路[自由道]为交叉主干线;建筑规模化、风格艺术化的住宅区——以马可波罗广场为轴心辐射开来;基础设施完善、住居条件优越意大利是社区。

勿做假账

以上这处里巷名叫益世新村,熟悉民国历史的朋友,肯定会联想到与《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合称为“四大报刊”的《益世报》。没错,《益世报》的报馆就在天津,其最早位于南市荣业大街,后一度迁到小洋货街,最后于1924年迁至意租界。当然,益世报馆已经消失了,但作为益世报馆的附庸建筑益世新村还在。

以上两处建筑都是当年河北区规划意式风情区时漏下的,文物部门何不借着这个普查的机会补上呢?如果再不留下资料的话,这些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

勿做假账勿做假账

 

    勿做假账

 勿做假账勿做假账

上面的几处建筑皆出自老天津日租界的老里巷。第一幅照片中的老里巷里曾经设有国民党正式更名后设在天津的第一个党部。最后那幅照片中的老里巷,甚至在《地名志》中都被漏掉了,好像是人间蒸发一样。但是老穆可以告诉您,这幢建筑,至少和三个人有关,即大汉奸张璧、段祺瑞之母和杨以德。所以说,仅仅拿着《文物地图集》和《地名志》搞文物普查,还是远远不够的。

勿做假账勿做假账 

勿做假账   勿做假账

老城拆除后,像上面这样的四合院,在天津恐怕已经屈指可数了。老穆真担心,如果把天津的四合院都拆了,再过五十年后,我们书写天津时将如何定位呢?中西合璧从何而来呢?恐怕只能把600年变成100年了。

老穆只是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而已,像这样的建筑散落在天津的大街小巷还有太多太多了,亟待我们发现。真心地希望我们的文物普查能查出一笔真账,留给后世子孙!

 

 

 

 

 

 

                                              老穆

                                            丁亥年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谥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