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意乱情迷》林申 |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

昨天傍晚看完电影《意乱情迷》后,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下笔的问题,是以专业的角度写篇影评,还是以观众的角度写篇观感?今天一觉醒来,茅塞顿开,最好的角度莫过于像朋友般促膝长谈,漫笔写来,无拘无束的小肚子上弦——谈谈心!包袱没有,说话的欲望自然就来了,下面咱们便从故事的叙述、电影的表达、演员的表演三个角度来聊聊这部《意乱情迷》:
故事:乱情而非滥情
在看电影之前我以最快的速度通读了一遍原著小说,心里一下子变得忐忑不安起来,倒不是被小说的尺度吓倒了,而是觉得在中国现有电影体制下,把这样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将是高危作业,很容易会陷入一个欲望之谷中,从而丧失了审美层次的感召。直到剧情发展到阿抗自取其辱的喝掉了贾峰的那杯酒[这场戏我将在演员表演部分着重来谈],我的担心才完全放下,经验告诉我这个故事已经找到用来平衡欲望与审美的结合点了,它的名字叫做责任。
和原著比起来,电影改编得很聪明,基本上去掉了小说前几章中的危险部分,把小说后半部分中几位主人公较稳定的感情生活再次加工,在篇幅上去繁存简,在立意上故意抬高责任对欲望的制衡性,使得主人公的感情乱而不滥。主要人物也进行了简化处理,阿抗、西哥、疯子与萧然、小珍、阿莉、浩浩,三男四女演绎了一场新时代的循环爱。请注意,老穆没有用三角恋或几何恋爱来形容人物的感情运动,而是选择了循环爱这个词,其实就是圆形运动。除了疯子和浩浩的感情相对稳定外,阿抗心仪萧然,而小珍又倾心于阿抗,西哥偏偏追求小珍,阿莉却缠住西哥,这样一来一往便呈现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三角恋的圆形循环爱恋模式,用两个字来形容,即乱[人物关系]与新[人物情感]。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样滚雪球式恋爱是不可能无休止的,最终必须要有一个人出局,使得处于运动的五人两对儿变成相对稳定的四人两对儿[疯子与浩浩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故而忽略不计],也就是从圆形发展成正方形。用句最最通俗的话来说,剧情的发展动力就是一个圆在不断滚动,产生种种摩擦[也就是矛盾],最终圆被磨成了方。
大概在05年左右,我给一些人讲戏剧和影视短剧的创作时,曾把经验总结成六点原则,即故事的开始要诙谐、热闹点,发展要有机、放快点,高潮要凝聚、利落点,结尾要回味、稳重点,第一点[开始]最好能和第四点[结尾]照应点,第二点[发展]必须要和第三点[高潮]因果点。应该说《意乱情迷》这部片子是完全符合我当初讲的六点原则的,但要是再高一点要求的话,不足也还是有的:故事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组成的,如果单从影片几位主人公的关系上看,虽然乱,但目的还是很明确的。然而一旦把这些关系往一起组合的时候,影片的叙事和铺垫就显得不够老道、从容了,尤其是发展和高潮部分。
具体来说,影片在故事的叙述上,完全可以把节奏再放快一点[事实上影片所反映的80后群体的现实生活节奏也是非常快的],人物关系之间的纠葛在乱的基础上再有过程一点,其实也正是因为节奏慢了,所以篇幅上受了限制,人物关系的过程才显得唐突的。比如,阿抗徘徊在萧然与小珍之间的抉择表现得就不够充分。阿抗对萧然是爱的使然,对小珍是责任的使然,但爱与责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在表现阿抗对小珍从责任到爱的转变上缺乏鲜明的力度,好像这种转变仅仅是来自阿抗的自责和萧然的成全。剧情完全可以在阿抗的身上再下点功夫,让理智与情感,责任与爱情的矛盾进一步升华。阿抗是一个爱的释放者,他的释放对象是萧然,同时他又是爱的接受者,给与他爱是小珍[付出较多]和萧然[妥协较多]。作为爱的接受者来说,阿抗是拥有两份爱的,只不过萧然最终选择了放弃;作为爱的释放者来说,阿抗必须也投放出两份爱,区别应该是由责任转化成爱[对小珍]和想由爱转化成责任而未遂[萧然]。然而可惜的是,剧情在阿抗对小珍由责任转化成爱的处理过于依赖萧然的妥协了[事实上萧然的妥协在逻辑也是值得商榷的,如果她对阿抗的爱甚于小珍的话,那么这份妥协未免太伟大了,如果她不爱阿抗的话,在情节上又是说不通的],而忽略了阿抗自身的情感变化。
其次故事既然选择了用责任制衡欲望这个契合点,就应该大胆的再放开一点,也就是以责任为中轴线,让剧情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戏会更好看一些。比如在责任未出现前,让主人公们对生活态度再不羁一点,在诙谐的基础上加上一点嘲讽和黑色幽默。然后责任出后,应该是推卸责任——自我谴责——勇敢地承担责任——发现爱——享受爱与责任的幸福。在这点上,西哥与阿莉的一波三折就表现得较好,阿抗与小珍相对欠缺。前后的对比强烈了,戏才能更抱团。
镜头:句子清晰,慢而不乱
谈到电影的表达,就不能不谈镜头与画面。
总体上来说《意乱情迷》的镜头表达,句子很清晰,在技术上是以几个复合运动大摇镜头来划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在剧情上以萧然几次演唱歌曲来划分[最后一次浩浩代替了萧然,但作用是一样的]故事的发展起伏。在激情戏的处理上,借鉴了传统文学审美的表达方式[古典小说中最常见的表达“云雨一番”“如胶似漆”],采用光影结合营造唯美梦幻的意境。由此可见,导演的基本功是很扎实、稳健的,对蒙太奇句法的运用也很中规中矩。
可商榷之处也有两点:第一,是不是可以再多用一些长镜头来表现新人类生活的乱;第二,复合运动大镜头的剪接和前后镜头的衔接上再谨慎一点,把跳的部分剪掉,会使之更流畅。
表演:我行我素,真实自然
应该说,影片中扮演阿抗、西哥、疯子、萧然、小珍、阿莉、浩浩的这几位主演基本上都完成了剧本给与的叙事任务,人物也基本塑造出来了,区别在于人物塑造程度的深浅和丰满与否。只能说阿抗、西哥、阿莉、萧然完成得较好一些,疯子、小珍、浩浩更本色一些。今天,我们就以扮演男一号阿抗的演员的林申的表演为例,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毫不讳言,阿抗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剧本中都最难把握的角色,因为他身上肩负着双重任务,既是影片的第一主演,又是承担一定的叙事功能。在原著小说中,阿抗这个人物是以第一人称“我”出现的,这个“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同时也是故事的讲述者、评论者。在改编成电影后,阿抗从后台走向了前台,不在以第一人称出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他依然是故事的第一叙述人,所以阿抗这个角色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出彩儿的。看得出,林申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是完全投入进去的,使得人物轮廓出来了,行动线也较明确,内心戏基本把握住了,应该说基本上是中规中矩的,有些地方还有可圈可点之处。阿抗是个情场浪子,但老革命在碰到新问题时,依然会产生焦灼,这就要看一个演员如何把握了,也是颇吃功力之处。林申体会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所以在刻画追求真正心仪女孩子[萧然]时,他选择用外表的尴尬、腼腆[实质上是对自己以往惯性行动的颠覆,在表演力学上形成了反差,人物自然就鲜明了]来表现内心中所呈现出的那种惶恐不安就非常准确。恰如其分的把那种不是不在乎,而是未动心的复杂心态立起来了,人物的时代感也就随之而出。对于一个年轻演员来说,做到这一点太难得了!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什么才是最难演的呢?我想有两点,第一怕扮演和自己反差较大的角色;第二怕扮演自己。阿抗这个角色,实质上是生活在我们周围一个特殊的群体代表,演员在塑造人物时尺寸的拿捏很重要。演过了,会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带入了人物,演不到位,会使人物的性格立不起来,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和观众产生共鸣。所以这就对演员的表演节奏要求很高,然而在表演技巧理论中节奏的把握往往又是最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就有节奏。” 法国电影理论家慕西纳瓦甚至说过:“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 简单的说,节奏就是对一系列表演动作的组织,使一个个表演动作成为有机的行动整体,并具备强而有力的审美冲击力,比如强弱、松弛、快慢、起伏、均匀、平衡、制约等都是用来形容节奏与速度的。具体到《意乱情迷》这部戏,阿抗这个角色要想做到完美必须具备三个节奏:演员所扮演角色的外部节奏[根据目的的重要性安排行动的缓急];演员所扮演角色的内心节奏[诠释复杂心内活动时外部表现是否有层次];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在剧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节奏[是否能够准确、有力的叙述出剧情所需要表现的内容]。对照上面的标准,林申的表演在外部节奏上完成的最好,其它两项也不错,但有些地方可以再提高一下,下面我就拿出两场戏来当例子:
《意乱情迷》中这样一场戏:阿抗找贾峰为萧然打抱不平,结果中了圈套,最后自愿喝了带有贾峰烟头的酒,拂袖而去。在原著小说中,阿抗喝酒是被迫的,而在电影中却被改成了自愿,这样的改动除了为了简约人物和情节外,更重要的是在凸现这杯酒对塑造阿抗性格的特殊作用。阿抗对贾峰是充满蔑视的,结果却在已经得到释放的情况下,又走回来主动喝下了这杯酒,其背后的原因是:贾峰无耻的讲述占有女人第一次的喜悦时,阿抗脑海中闪回了对小珍的占有,忽然感到自己竟和贾峰成了一路货色,内心产生强烈的谴责,故而才主动的自取其辱的喝下那杯酒。这样看来,这场戏的节奏支点应该就在这杯酒上,阿抗的内心变化也是通过对酒的处理来表现的,阿抗如何喝下这杯酒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十分出戏的关键。林申在表演这场戏时是很投入的,但在节奏的处理略显唐突,有点太快了,对前后情绪变化的组织上出现了一点问题。我们不妨做个假设,戏要是这样演会不更好些呢:贾峰放了阿抗,阿抗本能的走[快],忽然停下来[顿],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回来,夺下贾峰手中的酒、喝下[特快],杯子被沉而有力的方到茶几上[重顿],阿抗拂袖而去[快]。要是按照这样的节奏来表演,是不是既能表现了阿抗对贾峰的蔑视,又凸现了阿抗喝酒的自取其辱呢?其实这些动作林申在戏里都表现了,只是在组织这一连串动作时,忽略了节奏的重要性,比如第一个快他做到了、第二个顿他做的就不到位,第三个特快他处理成了快,第四个重顿和第五个快被他合并成了一个快。
纵观全剧,林申的表演还是很到位的,很好的完成了故事的叙事和人物塑造,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然而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很多戏沉淀的越久,遗憾也就会越多,彻底消灭遗憾是不可能的,善于发现遗憾,才是进步的源泉,人也正是在不断进步之中成长。时间不早了,就说到这吧!因为电影只看了一遍,很多地方想的不一定很充沛,说的也不一定就对,漫谈嘛,就是想到哪说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