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
刚才收到一封的电子邮件,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戏剧与电影是矛盾吗?”这个问题太大了,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论述,我水平有限,不可能回答的面面俱全。年前我曾写过一遍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论文,其中有一小段论述的恰好与此有关,誊录于下:
戏剧与电影在艺术领域中无疑是最生动和形象的。它们都是以活人再现活人,以社会的局部再现社会本质的艺术。有着其它艺术无法取代的社会地位和审美个性,艺术美在这两门艺术中的体现更为直接与活跃。
[一]、戏剧中的艺术美
首先叫我们弄清楚什么是戏剧?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西方的悲喜剧、中国的戏曲、歌剧、舞剧、哑剧等;狭义上则特指话剧而言。学者们对戏剧的理解各不相同,笔者主观上比较赞同 彭吉象先生对戏剧的定义:“戏剧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
由此可见,戏剧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有很多子系统构成,且各不统一。如,戏曲和话剧同属广义的戏剧范畴,但差别却是很大的,话剧强调写实性,而戏曲更强调写意性,前者偏重于真,后者偏重于美。但由于篇幅限制,笔者仅能就狭义的戏剧,也就是话剧来谈艺术美的问题。
话剧中艺术美的体现,集中在舞台上与舞台下两个方面。舞台上是指导演以及演员通力合作,使舞台形象化,人物个性化的所体现出来的美。除此之外,话剧的剧本首先是文学的,所以就必须具有可欣赏性[文字的达意表情、环境的细致真实、人物的典型形象等等]。但无论是舞台上还是舞台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注重艺术中的真,以真写善,以真达美。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写实,塑造人物,描写环境是世界戏剧史的主流。作为世界戏剧美学的经典之作古希腊的《诗学》便开篇名义地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松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如经典话剧《茶馆》中王利发、秦仲义等人的塑造,个个都是时代性、阶级性与个性的组合。首先人物是符合生活的逻辑,所以他们可信的,但又不同于常人,因为他们身处的时代与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在他们身上凝结着时代的典型性与个性的独特性,也就是善与美。但其基础是真的,善与美都是在真的基础之上发挥作用的。这是完全符合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定义的“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即使是现代戏剧艺术中的一些主流的风格流派,他们也不无偏重于真。例如,倡导静态戏剧的梅特林克的名剧《闯入者》,虽然没有复杂的外部情节和人物关系,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他在极力刻画心灵的真。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艺术真在戏剧中的主导作用:由于戏剧受舞台限制,时空不能过于复杂,情节不能过于拖沓,所以焦点必须聚集在塑造人物上。观众欣赏戏剧其实主要是看人物的真实[似真非真]与否,真实便会产生共鸣,戏剧的价值[艺术中的善与美]才能进一步的发挥,构成强烈的戏剧艺术美。
[二]电影中的艺术美
电影是门年轻的艺术,笔者认为过早的下死定义,是不利于其发展的。和其他艺术门类比较,电影还是一门正在发展,但尚未成熟的艺术门类。所以对电影美学进行研究,首先要树立总结、发展为主的方法论。
100多年的电影发展史,是不断吸收、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历史。就目前来看,电影主要吸收了,文学[散文、小说、诗、戏剧]的叙事手法;建筑、雕塑、美术的造型规律;音乐的表情意识。但其还是有发展规律可循的:卢米埃尔兄弟的写实主义和爱迪生、梅里爱的技术主义两条主路线和以法国先锋派和新浪潮的现代主义路线。
仅就电影中的主流故事片来讲,由于综合性、科技性等元素的存在,所以使它突破了舞台的时空限制,可以充分的打破舞台上的时空观,去创造更加真实以至于是想象中的世界。苏珊·朗格曾说:“电影按其实行的方式是与梦幻相符合的,它创造想象中的现在,创再直接感觉到的幻想的序列,这也是梦幻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较之戏剧艺术更能体现个性。由于电影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的高度统一,所以导演可以随意的进行想象成分,体现个性色彩。所以笔者认为,电影的艺术美更加体现在艺术中的美上,是以美化真,以美带善的。试问哪部电影,没有一点梦幻的感觉,没有一点想象的空间?
如电影《深海长眠》中寻求安乐死的主角,最感人的一场戏就是他张上翅膀展翅高飞的场景,恰恰这最感人的便是梦幻。再如武侠片中的飞檐走壁,枪战片中的本色英雄,爱情片中的痴男怨女等等,无不体现着个性与梦幻在电影中的特殊位置。
电影是人们的梦想!戏剧是人们的现实!在这里由于篇幅与主题的原因,笔者不能做过细的论述。我只想通过戏剧与电影独特的艺术美,来告诉人们艺术美是个大概念,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方式,只要我们深刻把握住它。就不会出现,谁吞掉谁,谁挤压谁的危险。就如戏剧是真的艺术,电影是美的艺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