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懂小说

(2007-05-11 13:56:45)
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案头上放着一沓儿工工整整的小楷,作者是我的朋友,一位业余小说作家。这是他五一前送来的新作,尽管他对此不愿多说,想留给我一个阅读评价的空间,但从他脸上我仍可看出一份期许与自信。我不懂小说,虽然平时读得不少,但仍绝少提笔创作,更别说评论他人的作品了。对于朋友的馈赠阅读,我把它理解成一种信任,绝不是渴望指教。

今天起床后,我就嘀咕着要阅读这篇小说,故而把所有的活儿都奔前赶,终于如愿了。此时我的头脑仍然沉浸在小说中的耐人寻味的故事里,男主人公是否会再次回来?老教授发现小保姆的信后会做何反应?我不是一个称职的读者,即使在读一些非常喜欢的名著时,也会时常来个布莱希特时的“走神”。所以在我身上很少会发生,手捧小说潸然泪下的情景,大多数欣赏都是在掩卷后的思考。今天也是一样,我愿意思考,因为这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于人于己都是享受。

我认为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结构上留白和描写手法上的写意化,人与事、人与景、环境与事件、内心活动与故事推进都没有刻意的去介绍,而是采用两三笔泼墨式勾勒。内心活动是真实的,外部环境也是因内心活动而活动的,整部小说俨然一幅流动的风景画。我大胆的猜想,作者肯定时读过废名先生的《桃园》,或者说是受过废名先生的影响,因为在阅读中我不止一次想到了废名先生的作品,看到熟悉的场景。小说中的小保姆,我感觉就是《桃园》中病孩儿的生动演绎。

如果叫我提意见的话,那将是很为难的,思来想去,不如引用清代戏剧家李玉《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叙事艺术的几个观点来共勉吧:首先是“立主脑”,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想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所以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故事题材和写法上不要落于俗套,要写真实的独特个人生活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出新;“密针线”,故事情节要注意结构的剪接,把看似不相关的人和事必须通过有机的生活关系联系起来,注意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使情节紧凑,耐人寻味;“减头绪”往往故事是个根据素材加工的,对待这些素材我们一定要谨慎,懂得利用素材,更要懂得删减不必要的素材,可删可不删的素材可以拿到台后,当成潜台词来描写;“贵浅显”,写东西时给读者看的,一切技巧,都是为读者服务的,必须注意可懂性;“重机趣”故事要写得有生活,正面与反面都要照顾到,要有趣,有生活的情趣儿和风趣儿,不要提前设置任何情感前提;“戒浮泛”一定要防止把一些自己不明白的,或者不良的信息传达出去;“忌填塞”千人的作品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可以借鉴,但不要抄袭,不要为了丰富小说而强加一些东西。

李渔这些话是说给戏剧作家听的,但我觉得对于小说也一样具有指导意义,中国的小说和戏剧向来是极其相近的。也许我的解释不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地,这些毛病我们身上是或多或少存在的。我是不懂小说的,所以也就不多谈了。

 

 

 

                                                    老穆

                                                  丁亥年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