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小品话剧春晚 |
分类: 艺海拾遗(戏剧影视谈)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老歌,也许能唤起一个逝去的时代的背影,所以我们才爱唱老歌,又怕唱老歌。今年清明时,《艺术人生》为百年的话剧做了一个专辑,我没敢看,正是因为这个既爱又怕的缘故吧。昨天忍不住,去看了回放视频,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逝去的、即将逝去的。忽然想起了,我去年的《中国话剧百年祭》开篇的那段话:
中国话剧诞生整整100个年头!回首百年,无限苍茫,荣辱兴衰,历历在目。当伟大尚未成伟大时,他们是平凡的,但也正无数的平凡,孕育了伟大!我们要向一些人致以深深的感谢与无限的敬意,是他们,使我们的生活有了话剧的光彩。他们是谁?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将话剧这个舶来品,引入,发扬,并不断加以改造,最后形成了以反映社会时事,爱国救国为主题的中国话剧风格。也正是那些可爱而又可敬的青年们最早开始接受话剧、从事话剧、研究话剧。时过境迁,当初的莘莘学子们——李叔同、欧阳予倩、张彭春、田汉、洪琛、夏衍、曹禺、黄佐临、焦菊隐……都已化做闪耀在中国戏剧界上空的伟大星辰而永恒千古!如果你对这些名字感到陌生,为了纪念一份永恒,请用三分钟将他们铭记,仅仅为了历史不再被遗忘!
看到央视又在举办小品大赛了,而且打出了为中国话剧百年献礼的旗号。不为别的,只为了这个旗号,也要看这场大赛。几场看下来,感觉到CCTV小品大赛确实进步了。进步在称谓上不再遮遮掩掩,其实这才是对话剧的尊重。远的不提,我也记不住,就说上届大赛吧。屏幕上红红火火,殊不知,在屏幕下的话剧界却爆发了一场更红火的大论战。当时我曾感叹,央视的力量太大了,连一向不景气的话剧界都能调动起来。坦白的讲,本人也不干净,无论动机如何,我也参加了这场论战。当然仅仅是私底下抬杠、搞串连,真正的专家研讨会暂没资格参加。
问题的核心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围绕小品的艺术属性展开的。其中涉及了比较集中的问题如下:小品是不是戏剧艺术?如果是的话,小品是属于广义的戏剧,还是狭义的戏剧门类呢?如果不是,小品能独立成为一门艺术吗?喜剧小品和戏剧小品同属于戏剧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一般来讲,大家提到小品,都会想到春节晚会,这样看来,小品的历史也就二十来年。不用置疑,确实是春晚打造了小品,但小品的历史决不是从春晚开始的。小品这个称呼,来源于话剧教学的课堂上,后来影视表演教学也加以沿用。其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话剧表演、导演技巧的一种工具,并不具备独立性。无实物小品、实物小品、观察人物小品等等,都是话剧教学不同阶段的训练工具和考核标准。小品在话剧艺术中的地位就像我们要学习音乐,首先要识谱,学习声乐,首先要练习发声,音乐可以说是一门艺术,但音乐中的发声仅仅是一种学习艺术的技巧或者工具一样。
一个偶然的机会,春节晚会与小品相遇了。早期春晚的小品,基本上和课堂上的小品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细节的处理上使其更完整、情节的发展上更连贯、更有人物。像王景愚老师的《吃鸡》,就是话剧课堂上的无实物小品练习;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挺多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期末考核小品。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因素,春晚不是话剧教学课堂,一旦在春晚上亮了相,也就意味着小品开始走出课堂,一发不可收拾了。从此话剧界便产生了争议:正方观点认为,小品虽然走上电视,但仍然是话剧教学课堂上的小品;反方观点认为,小品从走出课堂的那一天起,就和电视紧密结合了,已经不能和课堂上的小品练习同日而语了。正方的观点一直处于优势和强势,直到上届央视举办小品大赛还是沿用这个观点[话剧小品大赛],但我是持反方观点。
我为什么持反方观点呢?咱接着上面的话头说:小品走进了电视,走进了春晚。我们不能忽视无论是娱乐,还是艺术,都有一个传播载体的问题。就像相声的传播载体在传统的茶园、剧场一样,它走进了电视,就要符合电视的艺术的规律,就要改革,改革不好,就要挨骂,所以相声人喜欢说一句话“成也电视,败也电视”。小品也一样,以前的载体是课堂,充其量算是个小型剧场,后来它也走进了电视,也改革了。从以前只要能完整表现出一个动作[戏剧用语,是一种推动剧情发展的内在和外在有机结合的组成部分]的连贯和有机性,变成了要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剧情必须具有戏剧冲突[也就是娱乐性]、一个大动作下的若干小动作的电视小品。关键在于,小品恰恰改革成功了,很多人更不愿意把课堂小品和电视小品分开了。
直到今年的大赛,我偶然发现,称谓变了,从以前的戏剧小品大赛[狭义的戏剧专指戏剧,光义的戏剧包括歌剧、舞剧、戏曲等等凡在舞台上以对话或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变成了今年的CCTV小品大赛。起初我还在打鼓,不敢完全相信,我们的一直处于弱势的反方观点被采用了。因为这个CCTV可以仅仅是某些专家在和稀泥,采用模棱两可的手法来讨好双方。你既可以理解成,电视小品大赛,也可以理解成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但前天,唐国强评委的一席话,令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在评价专业组小品《特种兵》时明确指出,本届小品大赛的称谓已经改成电视小品大赛,很多选手都看到了,但没有落实到作品中来。
虽然今年大赛采用我们反方的观点,但并不意味着以后就引用下去,也许正方还会攻上来。但我不想参战了,人家也不缺我这样一个中下层的戏剧小卒。我只想强调一点,其实并不是非要把小品拉回课堂,才会为话剧百年争光,现在的小品不是也挺好吗?一门有戏剧元素居主导地位的综艺舞台表演。
除此外,这里面还涉及很多理论点,我就不再饶舌了。因为我已经发现自己跑题之严重了。从反思话剧百年竟说到CCTV小品大赛,得,这就是题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