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之秋,万物瑟瑟,天高气爽,本无愁缘。然,秋风乍起,天气阴霾,几许秋雨连绵。斗室寒儒,白首穷经,怎禁得如此凄寒?骤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之感慨,万万分。正所谓,思之不来,挥之不去,恰如秋愁。
ZJ[jZn.g=
门窗紧闭,更换寒衣,室暗而不燃,观书而不读,可乎?秋风潇潇,无孔不入,心之有感,手之不及,奈何?但见书页婆娑,随手而止,几句诗文入目:“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r*k>3>(y{
窃以为,在古老的中国一直延续着以农立国、诗书传家这两条脉络蹒跚前进着,前者立国之本,民生也;后者固国之源,民祉也。前后两者的关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世事的盛衰。自西汉以后,士族崛起,只搅得天下纷纷,英才与草包并生。新老交替,盛极则衰,多少名门望族转眼间树倒猢狲散……
Y!}g"xT$z
话说,入清以来,海宁查家可谓人才辈出,经纶满天下。自七十三代起,部分族人开始北迁,世称北查。其间,七十八代传人查日乾,看好天津人杰地灵,适宜盐务,从此定居天津。并与其长子查为仁,勘测地理,选址建园,以为子孙长久计。最终选定天津城西四、五里南运河畔,依水而建水西庄。于雍正元年[1723年]动工,至雍正十三年[1736]初见规模,可谓工程宏大,费尽匠心。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曾亲自操笔写下《水西庄记》,其中有云;“天行查君,夙负异才,抱远识,少游京都,开津门之雄且沃……既成,亭台映发,池沼萦抱,竹木荫庇于檐阿,花卉缤纷于阶砌,其高可以眺,其卑可以憩也。津门之胜,于是乎毕揽于几矣。遂名其曰水西。”要知道,清代的大学士可是一品大员,位列于六部之先,中堂之尊,竟能亲自书写一处私家园林的文章。除了私人关系外,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水西庄确实美哉!其后水西庄继续扩建,招徕八方文人骚客,使人天下人留恋忘返。
62^*G
就连自命游遍大江南北大乾隆帝,对水西庄也是赞不绝口,曾四次留住水西庄,吟诗作赋,亲笔御书“芥园”赐予庄主。那次他差点忘了回紫禁城的路。呜呼!世人皆云津门无雅致,遍地世俗气。君不见,水西庄内遍地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乎?
MXa@{M&
水西庄从第一代庄主查日乾起便精于诗书、乐善好施,为人耿介。凡遇同道中人,皆解囊而助,衣食供养,无半点怨言。雍正三年,天津遭大水,查日乾更是大力赈灾,造福一方,百姓们对其称赞不绝。到了查为仁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水西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4eJbm
查为仁,早年曾遭牢狱之灾,出狱后不问世事,一心治学,名扬四海。著有《莲坡诗话》、《蔗塘未定稿》等,天下名士无不往之。陈仪、英廉、陈元龙、钱陈群、万光泰、厉鹗、陈皋、汪沆、朱岷,这些名扬天下的学者不是水西庄的食客,就是常来常往的旧朋。每逢佳节,诗会云集,名士们或挥毫泼墨,或吟诗作对,或切磋学问,或谈古说今,形成了名噪全国的学术中心。只把远在江南的大文豪袁枚看的好生眼馋
:“扬州有马氏秋玉之小玲珑山馆、天津有查氏心谷之水西庄、杭州有赵氏功千之小山堂、吴氏尺凫只瓶花斋,名流宴咏,殆无虚日。”[《随园诗话》]可见当时的水西庄俨然成为可以与江南媲美的北方园林之首。
KnLqUnkW)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个人,身处逆时的曹雪芹,他是否也来过水西庄?肯定来过,否则《红楼梦》里就会少了许多精彩情节。这个答案不是我说的,是红学家们的回答[韩吉辰《水西庄于大观园探源》土生土长的提天津人红学大师周汝昌对此也有研究]。请看大观园里的拢翠庵、芦雪庵、藕香榭,再看水西庄里的揽翠庵、秋雪庵、藕香榭,惊人的相似。对此,我本局外人,不想介入。但可以设想,当曹雪芹走入水西庄时,当红楼梦发生天津时,将是何种景象?
*i<>
至今,我仍在思考,天津这座码头文化,世俗文化文明的城市,竟出现了小江南风气的水西庄。又是水,又是那条河,水是天津人异常的豁达。天津文化的包容性不是1860年以后形成的,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我不得不相信,孟德斯鸠的“地理决定文化论”。
j3@&/;W9>
又是一阵秋风,查氏家族没有脱离历史的规律开始衰落,经营百年的水西庄也依依不舍的脱离了昔日的繁华。庚子之役,水西庄屡遭兵燹,庭院荒废,无人问津。天津的著名书法家、教育严修,为此顿足捶胸,多方呼吁重建水西庄。但最终还是因国家动乱,老人没能像筹建南开中学、大学那样顺利的了却心愿。
2ZsRXLLI
多少年过去了,当我手捧着天津查氏后人穆旦[查良铮]的那些世人评价不高的诗文和译作,爱不释手时,水西庄的身影再次悄悄地出现那运河之畔。请不要走近,他已成海市蜃楼,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尘烟中……
!EB92`,
2001年金庸[南查后人]来到水西庄祭祖,当闻听水西庄已荡然无存时,一度欲愤然离席。但当工作人员说,水西庄是毁于庚子年时,老人又坐下了。也许那一刻,金庸心里正在默念:
bdI" f8*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AsL2jGKyF
kQ3'X@9h
zfU`JW&'
0_9T-6xs_
_# %TH@A
h&{!OcH
qW5}8G3U
|+CU^S@Y
`"Sgcrir
O' y,=~D7
x4Mil~
老穆 ))t{<>
丙戌年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