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生漫步(我思故我在) |
所谓学人,大抵是有一技之长,拿笔杆子只是为了传宣自己的学说。文人则不然,他们是专业挪管者,以文字为谋生手段,以文字为治国平天下的载体。有时一个人会同时兼备学人与文人的双重气质,但总会有一种占上风。
中国散文发轫于学人。先秦时期的所谓诸子百家,大多是学人,他们著作自然就都该归入学人之作。《管子》、《论语》、《墨子》、《孟子》、《韩非子》都是彻头彻尾的论述体或者语录体,其文字的社会意义、教育意义远大于文学意义。当然,话不能说太绝对了,先秦诸子里也有个别具备文人气质的,《老子》和《庄子》就是代表。他们具备文人气质,但不一定就是文人,只能算具备文人气质学人。老庄的著作从文字上讲要高于同时期的诸子们,尤其是庄周。他的《逍遥游》写得肆意汪洋,天马行空,说理孕于文采之中不愧为中国散文的扛鼎之作。先秦倒是也出了一位地地道道文人,他就是屈原。屈原的《离骚》文采飞扬,奇辞异想,绝对不同于诸子们的说理文宣。和屈子相似的文章还有《荀子》里的成相篇,可是那极有可能不是荀子所为,所以省略不计。
汉代基本上是延续屈大夫和《荀子·成相》的路子的,产生了专事铺陈的赋体文章。到了东汉又分出来了大赋和小赋,直接缔造了魏晋的骈文和宫体文章。
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针对日渐腐朽的骈体文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都是佼佼者。可他们之中也分为两派,韩愈宣传道统,属于学人;柳宗元和刘禹锡虽然也写了很多学人之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他们的文人之文,尤其以柳宗元的山水小品更为突出。到了晚唐了,骈体文又死灰复燃了,而且越发壮大。杜牧、李商隐都是此中高手,而学人之文却偏于说理枯燥了。
宋朝初期针对晚唐遗风,又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吸取韩愈的教训,既写学人之文宣传道统,更不乏文人之文的佳品,为宋朝文风开了风气之先,后来者无不争相效仿。王安石、苏洵偏于学人一派;曾巩属于纯学人;苏轼偏于文人又能吸收学人之风,终成大家。
明初的文章多是学人之作,台阁体垄断一时。到了晚明,性灵派大盛,文人之文,异军突起。把佛教的小品一词,一直到了文坛,形成文人之作的另一高峰。
学人与文人之别的真正被提出来是在清初。遗民文人黄宗羲、顾炎武和入仕文人宋琬、侯方域各执一阵。
纵观下来,先秦学人当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人居上,唐宋学文兼备,明清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