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手足情深——和陶诗:《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子瞻和陶公读山海经诗,欲同作而未成,梦中

标签:
和陶诗读《山海经》十三首苏轼苏辙陶渊明 |
分类: 历史 |
2.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读《山海经》十三首,写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时的奇思异想及对人生和政治的感慨。 《山海经》十八卷,多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论衡》和《吴越春秋》说这书是大禹治水时命伯益记录而成,鲁迅认为是古代巫书,晋郭璞曾为该书作注并题图赞,陶潜读的"山海图",就是这种有图赞的《山海经》。
苏轼:《和陶读〈山海经〉(并引)》
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皆仙语,余读《抱朴子》有所感,用其韵赋之。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此为第一首,写耕余读书之乐。这首诗不但可见陶潜的生活乐趣,还反映了其读书态度及其诗歌创作之艺术极诣。陈仲醇说:"予谓陶渊明诗此篇最佳。咏歌再三,可想陶然之趣。'欲辨忘言'之句,稍涉巧,不必愈此。"
温汝能《陶集汇评》有云:"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诗共十六句一韵到底,然大体四句可为一解。
扶疏:枝叶繁茂貌。
周王传:指《穆天子传》,写有关周穆王的有关传说。
山海图:《山海经图》。古人疑《山海经》依图画而述之。
"俯仰"句:顷刻间遍游宇宙。俯仰,俯仰之间,指时间短暂。
"孟夏"四月,是紧接暮春的时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到四月,树上的杂花虽然没有了,但草木却更加茂密,蔚为绿阴。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扶疏"便是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陶氏山居笼在一片树阴之中,这是何等幽绝的环境。
鸟群自然乐于到这林子中来营窠。"众鸟欣有托"一句,是赋象。然而联下"吾亦爱吾庐"之句,又是兴象——俨有兴发引起的妙用。"欣托"二字,正是"吾亦爱吾庐"的深刻原因。不是欣"吾庐"之堂华而宅高,而是如同张季鹰所谓:"人生贵得适意尔"。渊明此时已弃"名爵"而归来,于此"衡宇"中,自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已感到今是昨非,得其所哉。"吾亦爱吾庐",平平常常五个字,饱含有欣喜之情和无穷妙理。诗人推己及物,才觉得"众鸟""有托"之"欣"。故"众鸟"一句,又可视为喻象。比较诗人自己的"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二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更能反映陶渊明得到心理平衡的精神状态,"观物观我,纯乎元气",颇有泛神论的哲学趣味,大是名言。
紧接诗人就写"吾"在"吾庐"的耕读之乐及人事关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反映的陶潜如何摆放耕种与读书之关系。耕种在前,读书其次。这表现了诗人淳真朴质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热爱生产劳动,正是陶渊明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到孟夏,耕种既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他可以愉快地读书了。当然他还不是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这从"时还"二字可以体味。然而正是这样的偷闲读书,最有读书的兴味。关于陶潜是否接待客人,回答应是肯定的。他生性是乐群的人,"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便是他的自白。《宋书·隐逸传》则云:"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但如果对方有碍难而不来,他也不会感到遗憾。这种怡然自得之乐,比清人吴伟业《梅村》诗句"不好诣人贪客过"还要淡永。
读者正该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这里,诗人信笔拈来好句,无意留下难题,使后世注家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解会。一种认为这两句都为一意:"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意谓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两句各为一意:"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然颇回故人之驾,欢然酌酒而摘蔬以侑之。"无论哪一说,都无害渊明诗意。但比较而言,后说有颜延之"林间时宴开,颇回故人车"参证,也比较符合陶潜生活的实际情况。盖"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也,虽然"门虽设而常关"的情况也有。
如从"次写好友"一说,则以下就是写田园以时鲜待客,共乐清景了。"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二句极有田园情趣。农村仲冬时酿酒,经春始成,称为"春酒",初夏时节,正好开瓮取酌。举酒属客,不可无肴。诗人却只写"摘我园中蔬",盖当时实情有此。四月正是蔬菜旺季,从地中旋摘菜蔬,是何等新鲜惬意的事。而主人的一片殷勤欣喜之情,亦洋溢笔端。"欢言"犹"欢然"。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乃即景佳句,"微雨""好风"的"好""微"二字互文,即所谓和风细雨。风好,雨也好,吹面不寒,润衣不湿,且俱能助友人对酌之兴致。在很容易作成偶句的地方,渊明偏以散行写之,雨"从东来'、风"与之俱",适见神情萧散,兴会绝佳,"不但兴会绝佳,安顿尤好。如系之'吾亦爱吾庐'之下,正作两分两搭,局量狭小,虽佳亦不足存",盖中幅垫以写人事的六句,便见"尺幅平远,故托体大"。
诗人就这样次第将欣托惬意、良辰好景、遇友乐事写足味后,复落到"时还读我书"即题面的"读山海经"上来,可谓曲终奏雅。"泛览周王传,流览山海图",虽点到为止,却大有可以发挥之奥义。盖读书,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是出于现实功利目的,拼命地读,由于压力很大,有时得"头悬梁,锥刺股",可名之为"苏秦式苦读"。一是出于求知怡情目的,轻松地读,愉悦感甚强,"乐琴书以销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可名之为"陶潜式乐读"。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虽读经书,已有"乐读"倾向。而在归园田居后,又大有发展。这里读的就不是圣经贤传,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山海经》固然是古代神话之渊薮,而《穆天子传》也属神话传说。它们的文艺性、可读性很强。毛姆说:"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去读诗、小说或其它可以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
可以说陶潜早就深得个中三昧。你看他完全不是刻苦用功地读,也不把书当敲门砖;他是"泛览""流观",读得那样开心而愉快,读得"欣然忘食"--即"连饭也不想吃"。从而感到很强的审美愉悦。同时,他有那样一个自己经营的美妙的读书环境,笼在夏日绿荫中的庐室,小鸟在这里营窠欢唱,当然宜于开卷,与古人神游。他的读书又安排在农余,生活上已无后顾之忧。要是终日展卷,没有体力劳动相调剂,又总会有昏昏然看满页字作蚂蚁爬的时候。而参加劳动就不同,这时肢体稍觉疲劳,头脑却十分好用,坐下来就是一种享受,何况手头还有一两本毫不乏味、可以消夏的好书呢。再就是读书读到心领神会处,是需要有个人来谈上一阵子的,而故人回车相顾,正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呢。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它直接地,是承上"泛览""流观"奇书而言。孟夏日月几何?就是人生百岁,也很短暂。如何可以"俯仰终宇宙"呢?此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写出了"读山海经"的感觉,由于专注凝情,诗人顷刻之间已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就陶潜有泛神论倾向的人生哲学而言,他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精神上物我俱化,古今齐同,这是更深层的"俯仰终宇宙"之乐。就全诗而言,这两句所言之乐,又不仅限于读书了。它还包括人生之乐,其间固然有后人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安于所适的快乐;是因陶潜皈依自然,并从中得到慰藉和启示,树立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缘故。在传统上,是继承了孔子之徒曾点的春服浴沂的理想;在实践上,则是参加劳动,亲近农人的结果。是一份值得重视的精神遗产。
虽然不乏要言妙道,此诗在写法上却纯以自然为宗。它属语安雅,间用比兴,厚积薄发,深衷浅貌,在节奏上舒缓适度,文情融合臻于绝妙。
其二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稚川虽独善,爱物均孔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欲使蟪蛄流,知有龟鹤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辛勤破封蛰,苦语剧移山。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博哉无穷利,千载食此言。
其三
迢递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渊明虽中寿,雅志仍丹丘。
西南望崑墟,光气难与俦。 远矣无怀民,超然邈无俦。
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 奇文出纩息,岂复生死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我欲作九原,异世为三游。
槐江山是神话中的仙境,昆仑山则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都是陶渊明心仪已久的圣地,他恨生不逢时,不能随周穆王一游仙境,怅然之情跃然纸上。
高高的槐江山,是黄帝的仙山。往西南可望见昆仑山,景象难以相比俦。山上之竹修长相映,瑶池之水碧波荡漾。遗憾不能追上周穆王,随车在槐江昆仑来一番周游。
http://img14.artimg.net/gallery/2014/0729/1406613784_242887.jpg
其四
丹木生何许?迺在密山阳。 子政洵奇逸,妙算穷阴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淮南枕中诀,养炼岁月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岂伊臭浊中,争此顷刻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安知青藜火,丈人非中黄。
其五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乱离弃弱女,破冢割恩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宁知效龟息,三岁号穷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长生定可学,当信仲弓言。
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 支床竟不死,抱一无穷年。
敦煌东南有峰岩突兀的三危山,是一脉赤褐色的秃山,坐落在莫高窟对面,距敦煌市区25公里。去三危山,在距莫高窟3公里处左行,穿越山间的一条长350米的陡峭峡谷,穿行3公里即到“三危圣境”。
三危山古老、险峻,山脉由青褐色石头山组成,山山相连,绵延不断,岭岭相距,沟壑纵横,东西绵延60公里,主峰位于莫高窟对面,隔大泉河与鸣沙山断崖上的莫高窟遥遥相望。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这是形容其山形山势。三危雄峰矗立,怪石嶙峋,陡峭欲坠,实乃“危峰”。它三峰并列,形似书法中大篆的“山”字,突显在群山万壑之中。中峰高出,气宇轩昂,雄踞于群山之上。
我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就有记载
三危山古代又称卑羽山、升雨山,是敦煌文明的发源地,是敦煌的一座名山,是坐镇敦煌第一山,被称为“第一胜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危峰东峙。
现在,三危山保存的遗迹还有三危楼、王母宫、观音井、南天门、老君堂等。有瑶池、西王母、三青鸟等美丽的传说,使三危山如梦如幻,神奇诱人。
在远古神话传说中,三危山是西王母与三青神鸟居住的地方。
传说三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共三只,一个叫大鹙,一个叫小鹙,一个叫青鸟。三青鸟本为身体强壮、力气大而健飞的猛禽,是飞禽中的王者。后来逐渐被传为容貌靓丽动人、身形娇小依人、乖巧可爱的小鸟,体态轻盈、色泽亮丽的仙女化身。通常,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大鹙和小鹙警卫,服侍在王母两旁。
据《尚书》《史记》等记载,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原住于南方江淮一带的三苗部落在部落战争中战败,于是舜便把三苗部落流放到了西北的三危一带,“窜三苗于三危”后成为西戎族。这一传说后经《左传》《山海经》等注解,与传说中的西王母及三青鸟相纠葛赋予了一系列美丽的神话传说。
有一天,汉武帝在皇宫大殿召集众文武大臣议事。武帝在大堂上正襟危坐,众大臣们堂下两旁列队而立,有本的奏本,无本的旁听。午后时分,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径直来到大殿前栖息不去。汉武帝就问站在旁边的东方朔:“此鸟落于殿前不飞是何缘故?”东方朔答道:“这是青鸟来报信,日暮时分西王母要来,大王应该马上派人洒扫庭院,清理道路,准备迎接。”汉武帝吩咐手下一一照办。不久,西边天空紫气如云,果然王母乘着紫色銮驾而来,有两只青鸟相随,并服侍在其两旁。武帝对西王母一行毕恭毕敬,好生接待。一番视察、询问后,王母乘銮驾西去了。
昔时的三危山,山清水秀,草木繁茂,大树参天,溪流纵横,风景绮丽。西王母在三危山上住的时候,三青鸟经常侍奉于西王母身边。王母渴了,为其端茶倒水;王母饿了,为其取食送饭;王母困了累了,就给捶捶背,做个全身按摩等等,很会体贴人。它们既是护卫,又是勤务员,精心安排王母的日常生活和法事活动。
王母若出门远行,便让那只美丽的青鸟送信引路。有一次西王母外出传法讲经,并与东王公会面,要根据天下仙人们的修行程度和品行道行排排座次,用时比较长了些,就把三青鸟先打发回来了。待它飞到敦煌上空时,忽然望见三危山上火光冲天,烟雾弥漫,它飞近一看,原来是整座山被天火点着,花草树木在熊熊燃烧,飞禽走兽东奔西跑在逃命。它心疼的不得了,便奋不顾身地俯冲进山下的溪水中,用口吸满了水,又飞到空中,把口中的水洒向烈火。但是此山的大火刚刚熄灭,那山的大火又燃起来,弄得三青鸟实在顾不过来。终因身单力小,未能扑灭大火。西王母知道后驾云而归,使用法力灭了大火,但风光秀丽的三危山已被烧成光秃秃的一片,西王母也只好搬到瑶池去住了。
其六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二山在咫尺,灵药非草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玄芝生太元,黄精出长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仙都浩如海,岂不供一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何当从山火,束缊分寸烛。
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亭亭凌风桂,八幹共成林。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其后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其八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黄华冒甘谷,灵根固深长。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廖井窖丹砂,红泉涌寻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二女戏口鼻,松膏以为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闻此不能寐,起坐夜未央。
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志。 谈道鄙俗儒,远自太史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仲尼实不死,于圣亦何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紫文出吴宫,丹雀本无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後。 辽哉广桑君,独显三季后。
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金丹不可成,安期渺云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谁谓黄门妻,至道乃近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尸解竟不传,化去空余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丹成亦安用,御气本无待。
起笔1-4句,概括了精卫和刑天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此诗借神话故事咏志,赞扬了精卫和刑天为了理想而斗争不息的精神。寄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却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干戚:盾斧。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都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 表示反问,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十一
臣危肆威暴,钦駓违帝旨。 郑君故多方,玄翁所亲指。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奇文二百篇,了未出生死。
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素书在黄石,岂敢辞跪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万法等成坏,金丹差可恃。
十二
鸼鹅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古强本庸妄,蔡诞亦夸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曼都斥仙人,谒帝轻举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学道未有得,自欺谁不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稚川亦隘人,疏录此庸子。
十三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仇池有归路,罗浮岂徒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践蛇及茹蛊,心空了无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
苏辙:《子瞻和陶公读山海经诗,欲同作而未成,梦中得数句,觉而补之》
此心淡无著,与物常欣然。
虚闲偶有见,白云在空间。
爱之欲吐玩,恐为时俗传。
逡巡自失去,云散空长天。
永愧陶彭泽,佳句如珠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