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瑞鹧鸪·观潮》——侬是江南踏浪儿

(2018-06-05 20:03:23)
标签:

苏东坡

瑞鹧鸪

观潮

弄潮儿

踏浪儿

分类: 历史

瑞鹧鸪·观潮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说:熙宁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观潮作诗五首,写在安济亭上。其诗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观潮,题诗安济亭上,复作《瑞鹧鸪》词。合而观之,可知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八月是日作者与杭州太守陈襄同游。陈襄字述古,在当时也是有名的诗人。

浙江钱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观,自唐以来,天下闻名。在词苑中,最早载入这一伟观的,要数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宋初潘阆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对此也有颇见精采的描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观,对于通判杭州的苏轼来说,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节,苏轼才得到了观潮的机会。

如果说《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只是综括地写看潮时所见所感,显得既深厚又驳杂的话,那么这首词便是侧重写大显身手的弄潮儿,换言之,作者摄取了钱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因而显得比较单一和明朗。

上片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他们开始出现在两岸观众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红旗。远处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从那儿汹涌而来,影影绰绰的,江面上闪现出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这真可说是万绿丛中数点红,显得格外耀眼。以高大的碧山来突出小红旗,这是一种衬托:而以小红旗来写人——弄潮儿,这又是一种衬托。试想脚踩怒涛,手执红旗,劈波斩浪,如履平地,需要过硬的水上功夫。周密《观潮》:吴儿善泅者数百,……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潘阆《酒泉子》: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此词则是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写人,以简写繁,可谓别具手眼。

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侬是江南踏浪儿。这也流露出万顷波中的自由的水上健儿的自豪感。这踏浪儿小红旗前后相互映发,相互补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写人的依据。踏浪儿:参加水戏的选手。孟郊《送淡公诗》:侬是清浪儿,每踢清浪游。

http://www.ctps.cn/PhotoNet/Profiles2011/20140917/201491796549833.jpg

三、四句进一步写弄潮儿的诙谐与活泼: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大意是说,晋朝的山简虽然洒脱不拘,是个名士,却是个酒鬼,还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齐声争着唱起拜浪婆的歌词。水上健儿们不仅在作体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娱表演,并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山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晋书》记载当时的儿歌嘲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浪婆:波浪之神。孟郊《铜斗歌》:侬是踏浪儿,饮则拜浪婆。

http://p2.so.qhmsg.com/t013f97638f02c4c1c7.jpg

下片写钱塘江退潮,弄潮儿唱起使君诗作为送潮曲。过片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两句,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这些静态的景物,一方面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暗示弄潮儿的水上表演已持续了数小时之久,欹(q):通欹,倾斜;一方面又暗写钱江已退潮。好比一场戏,只把布景显现出来,而戏中的情节却秘而不宣,留给观众去想象,这是词人用笔精炼、含蓄的表现。

结拍两句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紧承前文,点明送潮,并顺便提及与己同游的使君——杭州知州陈襄,显得不亢不卑。底:什么。歌底曲:唱啥子歌曲。

这首《瑞鹧鸪》语言平实,与其说是写景词或山水词,不如说是风俗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时杭州文化习俗一个历史的记录。作品用了代言体,以弄潮儿的口吻展开叙写,亲切有味。作品也受到了民歌风调的影响,能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这首词,很像唐代诗人刘禹锡深受民歌熏陶的《竹枝词》《浪淘沙》词一类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