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观潮》——入禅的三种境界

(2018-06-05 19:46:40)
标签:

观潮

苏东坡

三种境界

见山是山

见山不是山

分类: 历史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晚年,听说小儿子苏过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苏轼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为何重复?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美丽神秘的蒙蒙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澎湃潮汐,都是不可方物的美景,慕名已久,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千里迢迢历尽艰苦都要朝圣般觐见,一定要一睹为快。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如果追求受挫,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迷濠之奇和钱塘江的潮汐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是会耿耿于怀、遗憾终身的,究竟意难平。恨,遗憾。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身临其境,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原来,期待了那么久的事情,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震憾,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可以忘记了,烟雨、江潮也似有还无了。其实,烟雨和潮,一直在这里,不曾改变,变化的,只是求不得的心情。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

而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

http://www.tianqi.com/upload/article/15-09-09/qjTh_150909053900_1.jpg

我们对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对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一心追求。庐山烟雨你未曾见之前,它是神奇的庐山烟雨,你见了,心里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你未亲见之前,它是澎湃壮观的浙江潮,在你的想象中飞舞,你到了,它还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减。

http://p2.so.qhimgs1.com/t01e45e92f80c9677ce.jpg

本句由《指月录·卷二十七·六祖下第十四世》所载北宋青原惟信禅师给弟子们讲课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的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http://pic.baike.soso.com/p/20140707/20140707125333-260516059.jpg

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满足,没有失落,没有遣憾。禅意是,很多人终身在追寻某种东西,未追求到手时是痛苦,追求到手后是厌倦、无聊,觉得不过如此,这样一来,人生便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摆动。而具备了平常心,体验了生活禅,你在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标时,在看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苏轼《观潮》一诗,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极具禅味。以禅理人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等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到得还来别无事的禅语,也是正常的。

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拂尘看净”“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到得还来别无事就是把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淡化,淡到不过如此。禅在于悟,在于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当你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而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于禅境。就是顿悟。

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吴言生《经典禅语·庐山烟雨浙江潮》)

 

以平常心对待好奇心,世间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听,不必加意夸张渲染。 很多人愤世嫉俗,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实在是多余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事无常,诸相皆空,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世间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做镜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忧愁;无,也可以心灵自在。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气,失去是结缘。能够不在这些外境上面计较、起烦恼,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本真了。深入体会无限、无边、无量,让我们在生活里不因好恶而颠倒挂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