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手足情深——对床夜雨

(2018-05-01 08:39:44)
标签:

对床夜雨

手足情深

苏东坡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

苏辙

分类: 历史

http://p1.pstatp.com/large/9e100081df9945e9358

嘉祐六年(1061苏轼兄弟同举制策入等之后,苏轼被任命为凤翔(今属陕西)签判,苏辙因其《御试制科策》尖锐抨击宋仁宗,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只好自己要求留京侍父,苏轼十一月动身赴任。苏辙由汴京(今河南开封)送行,直至郑州西门外告别,然后回返汴京侍奉其父。苏轼赴凤翔任,是他们兄弟俩第一次远别。苏辙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写下这首抒发手足之情和离愁别恨的诗篇。苏轼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这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最早的传世之作。

辛丑1061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不曾饮酒,为什么(胡为:为何)会突然觉得头脑昏沉、神思恍惚(兀兀():昏沉貌)?我的心已随着你渐远渐逝的身影一同离去。寂寞的归途,你(归人:指苏辙)尚且可以系念、陪伴家中的老父(庭帏(wéi):父母的居处,此代指苏洵,而我行走在异乡的旷野,用什么来安慰心中的孤独呢?

站在高处眺望你返回京师的身影,只能看见你的乌帽忽隐忽现。(乌帽:黑帽。唐时贵族戴乌纱帽,后来上下通用。乌纱帽后来成为闲居的常服,简称乌纱。)担心你的衣裳(衣裘:夏衣冬裘,或专指皮裘或泛指衣服)太薄,独自骑着瘦马归去,在寒冷的残月下是多么的孤单。

路上有的人边走边歌挺欢乐,我却苦凄凄地连童仆也怪。我知道人生常有分别,只是唯恐时光流逝得太快。(飘忽:形容时光流逝很快。)

今夜寒灯相对,你可会想起怀远驿中我们曾经(畴(chóu)昔:往昔)相约的誓言?何时才能一同听夜雨萧瑟连绵啊?(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希望你不要忘记这早退闲居之意,不要贪恋官场(苦爱:久爱) 

赏析

此诗先写临别时心境,次写对对方身影的顾望关念,再写情怀凄苦、岁月易逝,末写对往事的的回想和对未来的期盼。全诗情深意切,曲折顿宕,充分抒发了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

首四句以突兀笔触人题,直抒离别情深。心逐归鞍,见恋亲情重,归人比较今我,又加一层。汪师韩起句突兀纪昀起得飘忽,都是说这样的开头既突兀又飘忽。弟弟(归人)即将见到亲人都还思念不已,他从此远离庭帏,更难以承受思念亲人之苦。这种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离亲之苦。

登高四句抒发别后思念弟弟之情。登高翘望,因坡垅阻隔,行者乌帽时隐时现,又担心弟弟天寒衣薄,独骑夜行,由眼前实景,到心中思绪。这两句惜别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模写甚工(《吴礼部诗话》),善写难状之景(《纪评苏诗》),给读者展现了苏轼回望弟弟的神情。后两句,诗人对弟弟更是体贴入微,苦寒句,怕他归途受凉;独骑句,担心他途中孤独;而裘薄、马瘦,月残,更烘托出别后的凄冷寂寞气氛。苦寒念尔句,承但见乌帽发挥。但见乌帽,则人与马都看不见,但由于心逐归鞍,看不见的都想得出:严冬苦寒,又是凌晨,霜风刺骨,而弟弟却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怎能不令人心酸!先,虚实相生,妙在不自己说心情凄恻

路人四句写自己悲苦的原因。以路人行歌居人乐作强烈的反衬,然后由僮仆开口,怪我苦凄恻。路上的其他行人欢歌笑语,路旁的居人更全家团聚,享天伦之乐。以此反衬自己,行文顿起波澜。身边的僮仆随自己去上任,心情很愉快,满以为即将到任做官的主人更心花怒放;可是看主人的神情却那么凄恻,就感到,行文更起波澜。后两句是明所以苦凄侧之故王文诰《苏海志余》)。用他人反衬,接以自我开脱和担忧。亦知宕开一笔,但诗人想到岁月飘忽,盛时难再,又感到凄恻但恐又扣合主线,行文就曲折而不直泻。

末四句为缓解岁月飘忽,而设想未来,期盼早日团聚。寒灯句是对畴昔(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语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所谓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是指嘉祐六年(1061)秋他们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寓居怀远驿时,一夜风雨并作,读韦应物诗,有感于即将远离,于是相约早退。(苏辙《逍遥堂会宿并引》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慎勿两句则是相约之语:强调早退,勿恋高官,共践前约,以免妨碍弟兄欢聚。

https://gss0.bdstatic.com/9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268;g=0/sign=bcc14735d81b0ef46ce89f58e5ff36e7/37d3d539b6003af32284d37b3f2ac65c1038b6ea.jpg

成语:对床夜雨

苏氏兄弟最向往风雨之夜,两人对床共雨,倾心交谈,后遂用对床夜雨等形容亲友兄弟及其欢乐之情,或指闲居。

苏轼在《送刘寺丞赴余姚》一诗中写道: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http://p0.so.qhmsg.com/bdr/_240_/t011b4d07b86b8246ef.jpg

苏轼这篇七古,在用韵上如王鸣盛所说,不是很严格,全诗十六句除第三、第十五句未用韵外,共用十四韵而跨其五部(指月、药、陌、职、屑五个韵部)(见《蛾术编》卷七十八《东坡用韵》)。但这并未妨碍它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其原因不仅在于它是苏轼写兄弟之情的第一篇,在于感情真挚,摹写入微,行文跌宕,收转自如,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更在于这是夜雨对床之典在诗中的第一次出现。从此之后,夜雨成了触发手足之情的媒介,夜雨对床频繁地出现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成了他一生的企望和未了的心愿。

宋代许顗彦周诗话》:此(指《诗经·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四句)真可泣鬼神矣。张子野长短句云:眼力不如人,远上溪桥去。东坡送子由诗云:登高回首坡陇隔,惟见乌帽出复没,皆远绍其意。

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昔人临岐惜别,回首引望,恋恋不忍遽去而形于诗者,如王摩诘云:车徒望大见,时见起行尘。欧阳詹云: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东坡与其弟子由别云: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咸纪行人已远而故人不复可见,语虽不同,其惜别之意则同也。

 

http://culturewap.kaiwind.com/201609/13/W020160913349091473526.png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起句突兀有意味。前叙既别之深情,后忆昔年之旧约。亦知人生要有别,转进一层,曲折遒宕。轼是时年甫二十六,而诗格老成如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