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宝小课堂│传统节日——清明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又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鸠宝宝知识课堂
鸠宝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清明节的起源吗?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鸠宝宝: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准确的日期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个节日时间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鸠宝宝:清明节是有故事传说的哦~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大臣介之推随其在外,晋文公饥饿难耐时,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给晋文公充饥,这就是古代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后来晋文公得势,封臣赏将,却未封赏介之推,介之推不计名利地携母隐居于山西绵山之中。不久有大臣提及介之推,晋文公深感不安,并亲自率众前往绵山寻觅,却未见其踪影,为了让介之推出山,晋文公命令焚山,三日后火熄,见介之推与其母相拥死于老树下,晋文公万分悲痛,厚葬了介之推,并将绵山改名介山(因而山西有了“介休"这个地名)。他下令从火烧绵山的那天,即清明前一天开始,全国上下禁烟火三日,家家户户吃冷食,并修寺庙以纪之。
小朋友:鸠宝宝,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鸠宝宝:清明节习俗有很多,跟着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意盎然、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鸠宝宝:清明节的习俗其实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小朋友:鸠宝宝,清明节有没有传统食物呢?
食青团是江浙一带寒食节的习俗,寒食禁火,怀故人,以冷食寄哀思。清明在寒食之后,“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我们现在说的清明实际上是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节融合而成的节日。食青团也成了清明的食俗。
青团又叫清明粿、艾果、清明饼、艾叶粑粑等。周作人先生说:中国大到了南方的点心不认识北方的点心。即使在南方,各地的青团亦各有形状、各怀“心思”。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清明前后,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鸠宝宝:小朋友们!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各地的饮食习俗也各具特色,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清明诗词诵读
《清明》
[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破阵子·春景》
[ 宋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临安春雨初霁》
[ 宋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
[ 宋 ]王禹偁[chng]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
[ 宋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
《清明日对酒》
[ 宋 ]高翥[zhù]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苏堤清明即事》
[ 宋 ]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青门引·春思》
[ 宋 ]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 明 ] 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 宋 ]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 宋 ]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 宋 ]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