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5):拉萨第三天

标签:
旅游 |
分类: 散文随笔 |
2011.7.20
选择今天去哲蚌寺似乎出于偶然。
本来订好两辆车今天出发去阿里,可昨晚接到小彭电话,说是其中一辆凯越上不去珠峰。
如果能延迟一天走的话,他可以开越野送我们去阿里。
这倒是个不错的方案。我们在拉萨多停留一天,就又多了一天适应高原反应的时间。
吃过早饭,我们又去大朝寺转经。
我拿着相机,一直跟在磕长头的朝拜者旁边,看着他们被坚硬的水泥地面磕破的额头,以及脸上流淌的汗水,我渐渐有些不自在。我在想,我是谁?——旁观者?观光者?还是热衷于深入生活的摄影爱好者?还是(我其实渴望成为的)见证人?我一次次来到这里,想知道什么,记录什么,或者说穿了,仅仅是好奇什么呢?我有时和他们说话,但我怎么可能由此便知晓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在闹市中匍匐而行,神态里有着一种抑制不住的幸福,仿佛此刻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所以他们一直微微地笑着,而这种微笑却与尘世无关。
一上午的时间我们就在八角街闲逛。后来听说哲蚌寺对游人开放,吃过午饭,我们便乘车来到了哲蚌寺。
哲蚌寺,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位于拉萨市西郊10公里处的根培乌山上,海拔3800米。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动工兴建,名为“白登哲蚌寺”,后简称“哲蚌寺”。在藏语里“白登”意为祥瑞庄严,“哲蚌”意为堆积大米。寺庙建筑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寺内有7个扎仓(僧院),望上去群楼耸峙,规模宏大。
因为哲蚌寺建在山上,我和赵娟两人决定步行上山,而其他的同伴,有的选择乘车上山,有的索性决定不上山了,就在山脚等我们。
上山的路是修好的公路,并不难走,我和赵娟都感觉很轻松。
赵娟,河北人,小学美术老师,我们是在领事馆申请去尼泊尔签证时认识的。排队登记时,她就站在我们前面,得知我们去阿里,就问能不能拼车一起去,说来也巧,我们一行9人,租了两辆车,一辆是4人座越野,一辆是6人座别克商务,加上她恰好10人。于是,她就成了我们团队中的一员。
通过交谈,得知赵娟平时喜欢骑自行车旅游。这次暑假独自一人入藏。她的这种勇气与胆量让我打心眼里佩服。
我与赵娟,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在通往哲蚌寺的山路上谈笑风生,我们彼此都认为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高飞,“加菲”和“中华70”三人乘车先我们而到。我边和她们说话边抬头看山坡上的那些白色建筑群,不知道先从哪个方向参观。这时,一个喇嘛向我走来,我就和他攀谈,他自告奋勇要为我们做向导。
有趣的是,由于来之前没做好功课,对于哲蚌寺我一无所知,只好带一本书上山,跟在喇嘛的后面,参观时边听讲解边看书,对寺庙的情况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当我跟喇嘛提出想看辩经的请求后,他把我们领到一个树木繁盛的院场,只见场面气氛热烈而紧张,不用他说我们就知道,那里是喇嘛们辩经的地方。辩经是藏传佛教检验僧人修学成果的重要方式,实行问答的形式,一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人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声音洪亮,以拍掌加重语气,这样可以增强理解,加深记忆。
这是我第一次看辩经,感觉新鲜有趣,在辩经快要结束的时候,就拉着赵娟走了进去,想近距离感受下辩经的氛围。赵娟更实在,干脆席地而坐,开始给一位高大帅气的年轻喇嘛画像,引来很多喇嘛过来观看。
参观完辩经,我们沿着阶梯继续向上走,高飞,“加菲”还有“中华70”到了半山腰就再也走不动了,他们要提前返回,只剩下我和赵娟坚持到最后。
从哲蚌寺回来,高飞说她头痛欲裂。听说在高原最能够加强体力的食物是藏地所独有的牦牛酥油和青稞糌耙,不但充饥耐寒,补充热量,而且绝对抗缺氧,吃过晚饭,我和同伴就去丹增巴姆家给高飞要正宗的酥油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