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选一,我选择做韩寒

(2010-02-01 18:51:25)
标签:

留学

就业

个性作家

功课

韩寒

中国

教育

分类: 我是草根我原创

文/大帥

 

    十二年前,中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让一个七门功课不及格的高中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他的文章视角独到,笔锋犀利,善于用浅白的语言评论能够激发他创作欲望的社会大小事,他是十七岁出书就能畅销中国的《三重门》作者,他是全球点击量最高的博客的主人,他是《南方周末》的2009年度人物,他是倍受争议的80后个性作家,他是一个屡夺大小赛事冠军的神奇拉力赛车手,他是让无数前辈后辈信服的“社会个案特殊评论员”,他是骄傲不羁的上海人,他是韩寒。

    十年前,当年仅十八岁的韩寒在央视《对话》栏目中舌战群儒的时候,注定了他一生的不平凡;十二年后的今天,当奔三的韩寒成为家喻户晓的新浪博主时,毫不客气地粉碎了“最多能红三五年”的谬论。

    人们喜欢称韩寒为“怪才”或“偏才”,少数无聊的人更喜欢拿他的“七门功课不及格”说事儿,偏颇地将其立为现代教育体制的反面教材。

    的确,如果有人站出来说韩寒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毫无悬念会受到教育界主流力量的无情鞭笞。因为站在他们的角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要,学生上学简直势在必行,学生按部就班地考大学、找工作无可厚非,这是“规矩”。

    然而,大多数人认为是对的事情未必就是对的,权威专家给出的评价未必就是准的,如上的“规矩”,我说就是“潜规则”——人们都这么做了,谁要是不这么干那就是“背道而驰”的“错误”,这如同今天中国的反腐败问题,人们笑廉不笑贪。

    韩寒说,那些所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门门功课精通的三好学生,给他一个照相机未必见得会用,而自己可以算得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我没有在盲目崇拜,因为在国外,韩寒式的成功不胜枚举,最典型的是微软的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功在国外不会被大肆炒作,虽然我不太了解国外的具体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但是我知道的是,国外应该没有中国式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阵。国外的教育开放,国外鼓励人才多元化发展,这是教育的水平和层次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水平上不去的原因,一个字,“死”。在中国,1998年韩寒浮出水面后,所谓的教育家、学者们便积极配合着媒体开始了对韩寒式学生的攻击。家长们在谈及韩寒时,有些会善意地建议韩寒重回学校,有些会假惺惺地对韩寒投以赞许的目光,当问及其是否希望或者敢于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韩式学生时,多数人便没了尿。比起韩寒式的成功,他们大多毫不犹豫地放弃这种大风险的挑战,宁愿让孩子放弃所爱,放弃兴趣,从小就将近乎所有的精力放在功课上,他们是成绩驱动的、名次驱动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也是在赌,只是换了一种赌法,从现如今的社会来看,上大学何尝不是一种赌博呢?赌赢了的,飞黄腾达;赌输了的,因学致贫;不输不赢的,碌碌无为。当然,可怜天下父母心,谁的初衷不是第一种呢,就像买彩票,怕是没有人单纯而美好地想要热衷一下公益事业吧?在现如今的大学,那些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学生在评定奖学金的时候完全不会有任何的加分,奖学金?那根本就是按成绩给的,潜规则,黑!

    我也是一个循规蹈矩成长至今的学生,在一所还算知名的大学读着羡煞旁人的硕士研究生,被人冠以“前途无量”的美名和盛誉,我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竞争的残酷和毕业时无情无形的压力,我也曾经为有朝一日考取名校而挑灯夜战,我也曾经为做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兴趣,现在的我其实不快乐,就像在冬天一样,虽然我穿了一件还算实用、保暖和耐看的防寒服,但是它并不舒服。

    关于中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应该客观而全面地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助力器,沿袭发展至今,成了今天的高考制度,客观地说,这种人才选拔机制还是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的,而且适应中国大多数学生,因为七分的他们还是很普通的,零点一分的他们才是韩寒式的。大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处事思维和为人方式,提升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思考能力,但前提是大学被很好或较好地利用,这些远比在大学里学到的那点儿小儿科重要得多,对了,还能收获那张如今不再沉甸甸的一纸文凭。对于一个韩寒式的学生来说,他对社会所能贡献的价值并不亚于甚至远远大于普通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某一方面独有的天赋和专长,发挥出三分,便是出色;发挥出五分,便是人才;发挥出七分,便能造福社会。多少人的这种天赋的发挥止步于三分阶段,只为按部就班的中国教育?这对中国是一种损失,因为专才少了;这对中国是一种悲哀,因为有学历没能力的人多了,因为现在政府不得不对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毕业安置问题一筹莫展了。

    我学历尚浅,思想不深,所写文字甚至不能为几人所读,但是我对传统的优秀学生和韩寒式的优秀青年有着最起码的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倾向。如果我可以重新在这两种优秀之间选择,并且我幸运地有着某种特长,我选择做韩寒,但是我能重新选择吗?我不能,所以我只能在主流舆论的赞许中继续按部就班下去。长吁一口气,至此收笔,如果可以,我会培养我的下一代做韩寒式的优秀学生。

 

本文完全原创,首发于新浪博客,转载请告之,并注明出处,感谢您的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