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天大研究生父亲用亡儿手机发短信,三年抚慰绝症母

(2010-01-27 11:11:39)
标签:

家庭

原野

绝症

武汉

教育

分类: 我是草根我原创

报道/来自某报

评/大帥

 

    今天来讲一个关于我们天津大学某研究生的故事以及本人对这件事的一些感受。

 

     以下报道摘自某报纸。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7年春天,武汉一个三口之家,坐上了从幸福到不幸的过山车。
    丈夫原学军,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妻子郑静峡,武汉体育学院资深中医,2007年春天查出中晚期胃癌;
    儿子原野,天津大学研究生,2007年春天因抑郁症在武汉家中自缢身亡。
    就在这个春天,如同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一样,不幸接踵而来。此后的1000多个日夜里,年近花甲的丈夫,捂住濒临破碎的心,用儿子生前留下的手机,对病中的爱妻编织了一个个谎言。
    2010年1月19日23时40分,被病魔折磨到最后一息的妻子与母亲,心脏停止跳动,这个美丽的谎言也被带往天国。

 

【天降噩耗独子自尽】

    “儿子,你怎能如此对待深爱你的父母!”
    2007年的春天,原学军父子在不安中度过:郑静峡的身体每况愈下,全家都在焦急等待着医院检查的最后结果。
    当时26岁的原野,还是天津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不顺,求职的挫折,使得原本性格就比较内向的他愈发沉默,终日在家一言不发,偶尔外出,也很少与人交流。
    不久,医院的确诊结果让家人的心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时年54岁的郑静峡身患中晚期胃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必须尽快实施手术治疗。
    忙于事业的原学军逐步放下手头的事务,全心照顾妻子。2007年3月15日,郑静峡进行了第一次手术。而忙于照料妻子的原学军没有发现,精神压力很大的儿子,已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2007年3月26日,这一天让原学军刻骨铭心:中午回家时,他还看到儿子正在给住院的母亲熬排骨汤;傍晚时分再推开家门时,儿子已缢亡在客厅的吊扇上……“儿子,你怎能如此对待深爱你的父母!”
    亲友们忙着协助处理儿子后事的时候,心如刀绞的原学军在考虑,儿子是妻子最大的精神寄托和支柱。思量再三,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对妻子隐瞒儿子的噩耗,并嘱托所有亲属保守秘密。

 

【秘密短信母子连心】

    “妈妈,儿子在天津一切安好……”
    瞒着住院的妻子,原学军悄悄处理完了儿子的后事。儿子火化后,骨灰寄存在了武昌殡仪馆。
    强忍悲痛返回病房,原学军谎称儿子已突然返回天津,忙于毕业和求职。他还叮嘱:儿子心情不好,压力很大,不要过多的干扰他,有空儿子会发信息回来的。
    多年来,原学军和妻子对儿子一直管教严格。尽管家庭条件不错,但总教育孩子要节约,能发信息说清楚的事情,就尽量不要打电话。
    原学军在处理儿子后事的时候,将儿子在天津使用的手机悄悄保留。不久,他向妻子发出了第一条短信:“妈妈,儿子在天津一切安好……”
    从那时起,原学军就活在了谎言和欺骗之中。儿子的手机成为了他最为担心的东西,上班、出差,他随身携带;一到家中就调成无声状态,放在最隐蔽的地方,并随时删除每一条收发的短信。
    郑静峡多年来一直对诚实忠厚的原学军充满信赖,但原学军仍不敢掉以轻心。儿子走后不久,他托天津的亲戚将儿子的电脑等物品从学校打包寄回,谎称儿子毕业了,并通报了一个喜讯:“儿子在天津商业大学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本就熟悉高校的原学军根据时间的推移,四季的变化,一步步地构思短信内容。通过这些短信,郑静峡知道:儿子上班了,转正了,加工资了,准备攻读博士,恋爱了,又失恋了……
    但是,让原学军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天,郑静峡抑制不住对儿子的思念,不停拨打儿子的手机。原学军随即回短信进行了解释,称“儿子”正在上课。2008年春节前,原学军特地编造了一个理由,称儿子要攻读博士,就不回家了,也不便太多联系。郑静峡回复说,妈妈理解,对短信内容一直信以为真。
    生活在继续,谎言也不断编织。很多时候原学军劝慰妻子:儿子不愿意通电话,可能有自己的考虑和心事,现在年轻人压力都很大,他总有一天会理解,会走出阴影,你安心治病就好。

 

【按图索骥吃遍美食】

    “我要载你尝遍武汉的每一家美食” 
    在原学军的悉心照料下,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郑静峡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对于生活,她充满了向往和期盼。

    病中的郑静峡已习惯收到“儿子”的短信,也习惯了短信交流。对于性格内向的“儿子”而言,她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沟通渠道。2009年春节,郑静峡依然没有和“儿子”通上电话,但她知道了一个让她欣喜了好久的消息,“儿子”和一个姓李的同事确定了恋爱关系,女孩长得很漂亮,人也很好,父亲是天津市公安局的……
    原学军坦言,自己多年忙于事业,对妻儿关心不够。妻子温柔贤惠,做一手好菜,在家最爱看美食节目,总是变着花样做出各种好菜,是朋友圈子里闻名的美食家。
    品尝鉴赏各类美食是郑静峡最大的享受和爱好。尽管治病花掉了大量积蓄,但看着妻子日益消瘦虚弱的身体,原学军总想让妻子在有生之年能够更好的享受生活,尝遍武汉的每一家美食。
    一次,他无意中发现《大武汉》杂志上每期都会推荐武汉各处餐馆的招牌菜式,这本杂志上的美食地图于是成了夫妻两人闲暇时的出行图,一月两期,每期必买。每逢周末,年近六旬的原学军就会骑上自己的摩托车,载着妻子,按图索骥,穿街走巷,今天汉口,明天汉阳……“妻子爱吃台北路武汉小城故事餐厅的鱼,看到有餐馆擅长葱烧海参,想起对治疗癌症有帮助,我就拖着她去多吃几次……”

 

【最后告别执手相望】

    “你要坚持,儿子春节或许会回来看你……”
    坚持了近三年的保守治疗,依然未能阻止病魔的脚步。2010年元旦之后,郑静峡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元月10日,郑静峡准备再度入院治疗。

    元月9日晚,原学军趁着妻子依然清醒,便告诉她:“你一定要坚持,儿子目前正忙着预备出国留学的事情,如果他女友家人同意的话,春节就能回来一起看你!”

    最后,原学军还鼓足勇气顺带问了妻子一个问题:“这么多年,你后悔嫁给我吗?”郑静峡流着泪说:“从没后悔过。”

    入院之后,郑静峡的情况越来越糟,但依然乐观。有不知情的病友和医生埋怨:“都病这么重了,儿子也不回来看一看,这个儿子白养了!”

    极其虚弱的郑静峡总是忙着解释:“儿子很忙,忙着出国呢,不怪他!”
    生命的最后几天里,郑静峡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但总是不停的流泪。
    2010年元月19日晚11时40分,原学军眼看着妻子的监护器屏幕上出现一条直线。他抚摸着妻子的脸庞,喃喃自语:“你们都走了,就剩我一个人了……”
    妻子去世,使得原学军想到,要让已经火化了三年的儿子入土为安。
    原来,儿子原野在2007年3月26日去世后,为避免被妻子发现,原学军将其骨灰存放在武昌殡仪馆,并交纳了3年的保管费。妻子过世后,原学军随即在武汉九峰一处公墓买了两个紧邻的墓位,将儿子的骨灰盒取出后,于1月21日一同下葬。
    虽然前天原学军才给妻儿“复三”(葬后祭奠,即葬后3天,上坟烧纸),昨日上午,依然心有牵挂的他再次来到墓地,还特意换了件西装,打了领带,整个人显得很精神。他说,这样的“讲究”,自从儿子去世后就再也没有过。“儿子和他妈妈团聚了,我是不想他们再看到我消沉萎靡的样子”。原学军用洁白的手套一遍遍地擦拭着墓碑,直到上面一尘不染。然后,他小心翼翼地在碑前摆上桂圆、柑橘等水果,又撒下一片片黄白色的菊花瓣。“静峡、原野,希望你们母子俩能理解我的苦心。这三年来,想着儿子,看着爱人,我没有一天不是过着心如刀绞的生活……”刚说两句,原学军又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坚守秘密,需要怎样的付出和勇气?】

    儿子去世后,原学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和照顾妻子身上。看到化疗太痛苦,原学军托朋友从沈阳买来特效中药,每天在家熬成膏药,一张张给妻子贴上,再一遍遍按摩。帮妻子洗澡以及洗衣、买菜、做饭,这些他从没沾手的家务全都承包下来。
    三年来,原学军就像一只陀螺转个不停。他不能,也不敢停下。不仅因为要照顾妻子,而是,一旦静了下来,丧子的痛楚,渺茫的希望,一切的不如意就会从心底冒出来,将他折磨到无以复加。
    因此,在照顾的间隙,妻子一旦有所好转,他就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寄情于工作,来麻痹自己,忘记生活中的痛苦。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妻子。只要能坚守住心中的那个秘密,他承担了一切。尽管如此,“不能说的秘密”还是很快在同事、朋友中传开了。不少人都认为他太残忍。
    郑静峡的一位多年好友一直知道她孩子的事,在她生病期间,好友前往家中看望,两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言谈之中郑静峡向她讲述“儿子”工作很不错,而且马上要出国了。郑静峡兴匆匆地说着,丝毫没有注意到好友朝着电视屏幕的脸上,早已是满脸的泪水。此后,这位好友再也不敢面对郑静峡,只是常在电话中问候。
    谎言也有险些穿帮的时候,去年一天,郑静峡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大家都知道你儿子早死了,为什么就瞒着你一个人。”也许是太过紧张,她不小心将信息删除了。对此,原学军反复解释多日,以看花了眼等各种理由,终于搪塞过去。至今,原学军仍不知道,究竟是谁在当时,向他的妻子发出了这样一个短信。

 

【内心独白】

    “爱和承诺,让我成为‘最大的骗子’”
    “爱和承诺,像指环和花朵,你用一生守候,等待幸福的结果……”
    原学军说,妻子离开后,他的心一下子空了。向记者讲述这三年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点点滴滴,今年60岁的他如同一个孩子一样,时而微笑,时而哭泣。
    1980年,他和郑静峡成家,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携手走过,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曾经夫妻恩爱,也曾经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如今回首,恍若好梦一场……原学军说,留在心底的无数回忆,难以割舍,偌大的家里,如今只有自己孤单的脚步声,现在想起,能够再听到妻子病中的呻吟,都是一种难得的奢望。
    在这个男人身上发生的一切,让记者震撼,也随之一同泪如雨下……
    原学军说:“与妻子结婚的前27年,我从未向她撒过一次谎,我也没有想到,我会从一个诚实的丈夫,最后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骗子’,如此残忍,如此无情,三年,漫长煎熬的三年啊……”
他说,选择冒充儿子,用短信编织谎言,支撑病重的妻子,是他至死也不悔的选择。“毕竟我又陪伴了她三年,这世上有什么比生命,比活着更大的事情呢?做这一切,是因为我对妻子的爱,是因为我对她一生的承诺。她在病中的日子,我也希望有一天,能有奇迹发生,她能痊愈,她的身体可以承受这个噩耗。这样,我就可以告诉她真相,再让我陪她度过悲伤,去走完漫漫人生长路……”
    如今,斯人已去,空留余悲!
    郑静峡走后,朋友们反复劝慰原学军,不必自责,要勇敢面对生活。
    记者相信,凡读到此,每个心灵有所触动的人,都会祝愿原学军走出悲伤,祝福他有一个美好、安宁、幸福的晚年。


==================================================================================================

 

【大帥的感受——评】

    第一眼看到这则新闻的标题时,单从题目上来看会让人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当阅读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简单的敬意已演化成了复杂的酸楚和冷静的思索。

 

一、关于轻生

    作为事件主角之一的原野,与我一样在天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对于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来自论文、求职、恋爱、就业落脚点的选择等方方面面的压力的确前所未有的大之又大。加之对自己的定位与认识不够准确,许多学生极其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自己本身不能合理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减压,就出现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来自各大高校的“博士生跳楼”、“研究生跳湖”和如今的“因抑郁症自缢”等悲剧的发生。

    每当阅读到类似的报道时,我总是很费解,用句最朴实的反问句讲:“有啥解决不了的问题呢?干嘛非得和自个儿的生命过不去呢?”

    对于这件事情,我为我的校友感到遗憾,遗憾的是他没有责任心,没有尽孝道,没有来得及报答爹娘二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我为母校痛失一位人才的现实感到惋惜,惋惜我们身边又少了一位出色的工程师,惋惜天大又少了一位英年早逝的优秀毕业生;我为中国的教育感到无奈,无奈的是我们明知道前面是万丈深渊,还要义无反顾,无奈的是我们没法逃避如今能压死人的残酷竞争压力,无奈的是我们总是无法避免这种可能性的发生,无奈的是我们真的没得选。

    其实有些时候,抛开自己的那些反问句,客观地说,心里竟会对那些选择轻生的人抱有些许的敬意,为什么呢?第一,他们有勇气挑战让大部分人都望而却步的事儿;第二,他们敢于用最强有力的方式来对社会说不;第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社会的共鸣,换来我们对这个社会更冷静的思考;第四,对于每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来讲,我们灵魂深处的每一次由此产生的震撼、我们思想源头每一次由此接受的洗礼,都是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都让我们可以更加客观而理智地为人处事。说到这儿,再一次向逝去的人儿致以崇高的敬意。

    很多时候,这种事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对于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孩子的最新动向,包括学业的和情感的,努力消除代沟,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努力和孩子做朋友,让他们更愿意、更主动地和家长沟通,唠唠心里话,这样,当孩子们的思想压力无法排解的时候,他们至少还有家、有爸妈可以去求助和倾诉,而不是干脆憋在心灵深处直至腐烂变质,酿成悲剧。对于自己,能自救神才能就你,万事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主观能动性,只有自己能正确面对和调节压力,深刻吸取历史事件的教训,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惨剧的发生。

 

二、关于真爱
    的确,真情与真爱,是世间亘古不变的主题,在这个故事中,伟岸的父爱与无私的母爱都让我们对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以示敬意。

    患难方显真情,真情与真爱其实就是如此普通,但是,当我们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感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震撼”和“激动”,为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社会的绝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本质善良的,都是懂得真情的“好人”,因为善良,所以这种故事可以在社会上广泛地产生共鸣。

    的确,我们需要这样的真爱,人间也需要这样的真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骨子里最朴实的真情实感和最本质的传统美德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似乎金钱才是衡量一切的价值,自私自利是这个追求办事效率的和谐社会最不和谐的音符,人们开始变得冷漠,开始不关注世间冷暖和百姓疾苦,不敢想像,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的代价”,如果是这样,代价未免太大了,太不值了。但是,我还是存有坚定的信念,对这个社会还是抱有十足的希望,因为我说过,我们老百姓都是本质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

 

本文评论部分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告知,并注明出处,感谢您的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