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帥
从我们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开始,我们渐渐对“大城市”这个词产生兴趣,北京、上海、天津等这样的大城市成了众矢之的,不仅仅因为这些城市里的大学口碑好,还因为这些城市是国际化的大都市,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好的大学繁荣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大的城市为城市里的大学罩上了光环。直到读完大学,面临就业,很大一部分人依然憧憬“大城市”的生活,他们选择这些城市就业、定居。
对于每个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无可否认,大城市有着中小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等等,对毕业生也是颇具诱惑力,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最梦想的就业城市。然而,真的是每个人都适合到这样的“大”城市就业吗?我说未必。如今,毕业之后到大城市找工作不再是众毕业生最钟爱的唯一选择了。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城市。下面,我们在几个方面分别对在大城市和小城市就业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
一、“就业”本身 ]
1、大城市:
选择大城市就业,对于正常的人来说,第一原因都应该讲到:大城市发展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的确,许多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京、上海等地,可以借助其城市总体竞争力提升企业名气和综合实力,比如北京。从金融类的工农中建总行,到IT类的微软百度总部,从文艺界的中央电视台到教育类的清华和北大,北京这座城市给了人们一种“霸主”的感觉,中国500强企业的总部分布在全国的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设在北京的就多达90多家。毕业后落脚北京,不仅将自己置于一个很高的起点,而且方便日后的就近跳槽。同时,大城市的企业往往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这是毕业生们最关心的,也是最实在的问题。所以,这是很多毕业生将大城市作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的重要原因,即所谓的“机会多、空间大、薪酬高”。
2、小城市:
大城市往往是精英人群的聚集地,各行各业的精英大多跻身大城市发展,倘若实力并不十分突出,淌进这个大池塘后恐怕是“前途未卜”。假如你是一个硕士,如果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里奋斗,那么最起码,你的学历并不引人关注,你选择的企业也许“硕士”是最基本的入门条件,你的能力也许也显得很平常,因为能人太多了。自然,即使你的待遇很高,你工作的压力也会很大,你提升的几率也会很小,你的奋斗历程也会成为“放长线、钓大鱼”。假如在小城市,“硕士”应该很乍眼,颇有“鹤立鸡群”之感。各行各业中也许你的学历最高,加上你应有的出众的能力,虽然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或许不如大城市的企业,但是在工作中,你会很容易享受到“重点培养”的待遇,你被重用的几率在同级别人中应该最高。这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你可能会说没啥大发展,但是,在小城市就不能“事业有成”吗?那种感觉是在大城市里没有的,那是一种满足感、成就感,即所谓的“宁做鸡头,不当凤尾”,对于追求“速效”事业的人,小城市是相对合适的。
[
二、生活质量 ]
1、大城市:
大城市有几大特点:建筑物高、马路宽、人多、住宅多、车多。这几个在现代人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问题大城市皆为“大化”的特点。许多人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城市的“生活”吸引他们。吃,可以吃遍全国各地云集来的特色美食;穿,可以根据大都市的时尚风向标选择时下最流行的“潮货”;住,可以住奢华、高品位的高层住宅;行,可以买到国内最新上市的汽车。他们追求品位,追求一种有档次的生活。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年轻人羡慕的这种生活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多么遥远?大城市的房价日趋攀升,大城市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小城市,吃,住,行,是多少人最先要解决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又有多少人因为为了在大城市有个“窝”住而过早地成为房奴?堵车,这种令人烦躁的现象每天要叨扰多少上班族?由此引起的费车费油问题又有多么严重?倘若你有高薪水和高福利,你也许可以为生活少操点儿心,但是所有人都是这种收入水平吗?明明“活不起”还要硬撑,其背后不是虚荣心在作怪还是什么?也许你说这是奋斗的必经阶段,但是参考上面的第一点,你有多大把握能奋斗出来呢?风险又有多大呢?也许有一天,你会被整座城市的节奏带快,快的手忙脚乱,快的一塌糊涂,快的丧失了信心,也丧失了斗志。因此,鼓励的同时,我给予一些必要的同情。以上这些恐怕不是注重生活质量的表现吧!
2、小城市:
小城市的衣食住行省事而省钱,小城市的行车省车而省油,小城市的生活简单而舒适,小城市的节奏平稳而协调。注重有品质的生活,需要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过得舒适,这在小城市很容易实现。对于工薪阶层的小白领来说,在小城市工作和生活有着大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家乡本身就是小城市的人,如果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或是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工作的话,在生活习惯和日常交流方面很容易与当地人相融合,而且作为领导,也会考虑到员工的家乡问题,家乡近的员工,领导愿意招,方方面面都方便,过年过节回家也容易,省了不少麻烦。
[
三、后代教育 ]
1、大城市:
许多人喜欢毕业后不仅在大城市找到工作,而且落了大城市的户口,成为真正的“大城市人”。我们都知道,拿北京举例,北京本地考生高考考取清华北大的几率远大于外地考生,这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优先录取本地生源”的现象。北京有很多企业,例如工行北京分行,招聘条件明确注明:要求北京户口。如果选择定居大城市,子女将来可以在大城市成长,学习,参加高考,他们考好大学的成功率会很高,从大城市成长起来的孩子总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将来应聘工作时,因为是本地人,也会有很大的优势。
2、小城市:
在小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向往大城市的繁华,但更多的是一种没有理由的“憧憬”。从小城市往大城市里的好大学考是一件难比登天的事儿,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许多小城市的考生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更容易地考进好大学,想方设法弄到大城市的户口,在高三时就安排孩子到大学所在城市学习、生活,直到最后参加高考。但是从小城市若能脱颖而出,其实力也必然不可小觑,若将小城市没有的优越条件比为“逆境”,颇有“逆境出人才”的感觉。
[ 四、人际关系 ]
1、大城市:
当今社会已经不是“单枪匹马闯天下”的社会了,没有一定的人脉是吃不开的。毕业只身挺进大城市,意味着一切都是零,意味着一切都要靠自己,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许多事情都是你一辈子也弄不明白的。中国自古以来就盛行“有事找关系”的习俗,在利欲熏心的今天,这一现象更是愈演愈烈。没有自己的人际网络,碰到事儿的时候,即便有银子也无处使,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2、小城市:
如果回到家乡小城市,父母和其他亲朋的人际网络就是你的人脉来源,自己也能迅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那份儿人脉,在生活上,有父母和朋友关爱你,在事业上,有父母和朋友为你做后盾,不要小看这方面的事情,这是许多现代年轻人面临的苦恼问题。由于身边没有亲近的人而导致有问题找不到倾诉对象,没有人和自己沟通,这种积压的情感只会伤身伤心。
我们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理想,它的实现是以城市为载体的,你想象中的生活不一定在理想的城市就能实现。我们找的是“工作”,而不是找“城市”,切不可因为对“大城市”的盲目“憧憬”而做出不理智的选择。在择业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这个城市是否适合自己:
一、城市的经济结构。
城市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它对各类人才的接受能力。比如,杭州的旅游业很发达,在城市的经济结构中处于重心地位,因此,杭州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旅游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在这座城市里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和很大的发展空间。温州是全国著名的轻工业城市,对于一个一个重工业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如果选择温州就业,必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二、城市的地域文化。
城市文化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对外来人员的吸纳程度。开放的城市会在各行各业对外来人员敞开大门;保守的城市“本土化”思想相对严重,一些行业倾向于雇佣本地人,这一点在国营企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几乎每个城市的国企都倾向于雇佣本地人。所以,如果想进国企,建议选择去自己的家乡就业。
三、城市的发展状况。
大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竞争就必然激烈,对于喜欢挑战自己并且适应能力强的人,去大城市发展比较合适;反之,选择一些竞争压力较小的中小城市就业比较合适。
在择业时,大城市不一定就好,小城市也不一定就不好,“好”城市,应该是适合自己的城市。大多数人都认为好的城市,也不一定是好的。你之所以认为某个城市好,是因为别人都说它好还是你真正对它了解?纵使这个城市对于别人来说好,对于你来说就一定好吗?许多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都觉得学校的好坏很重要,但是到毕业找工作的那天,又有多少人在慨叹专业的重要性的?同学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大多数男人找老婆都想找漂亮的,等到结婚后过个两三年又都后悔不如当初找个温柔贤惠的。类似这样的教训还不够么?
本文文字皆为原创,未经同意严禁转载,感谢您的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