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鹊界行思
标签:
新化紫鹊界 |
分类: 散文随笔 |
http://s12/middle/4bc9f8f6x8fd566bb753b&690
当我披星戴月,历经舟车劳顿,带着一路风尘,一身疲惫,迎着毛毛细雨,融入新化县紫鹊界,虽然时间短暂,却语言贫血。我所能表达,或者想到的,只有也只能感慨: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做梦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当时,我突然接到湖南作家网的紧急通知,赶去新化参加采风活动。听说在紫鹊界举办活动,我的确有些兴高采烈。以前,偶尔听一些朋友说起紫鹊界,讲得眉飞色舞,神乎其神,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一直在寻思着,等什么时候找个机会,去探个究竟。现在,有这么一个现成的机会,可谓天从人愿,岂不妙哉。
我的心里,听说是紫鹊界,如同小鹿乱撞,好像要去赴一个特别重要的约会,面对一位心灵深处的情人。
凌晨两点,我和湖南作家网郴州分站站长周莲,从新化火车站一出来,就与接站的湖南作家网总监黄中泉、编辑部主任向迅、娄底分站版主肖云等人,进行了胜利会师。
这时候,我才知道此次采风活动的幕底新闻,原来是国家一级作家余艳老师,身为湖南作家网主编,通过五年多的打拼,在全国创造了一个文学网站的传奇故事。仅仅是五年时间,湖南作家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访问人数高达16亿多人次,发表文章高达140多万篇,注册会员突破8万名,发展了多达218人的管理团队。中国作协慧眼识珠,突然把余艳老师从长沙挖到北京去了,委以重任,要她去做中国作家网主编。
他们告诉我,是余艳老师难舍湖南作家网,难忘多年跟随她一起打理湖南作家网的管理团队,临时动议组织个活动,跟这帮兄弟、姐妹们道个别,同时把湖南作家网后来的工作安排下,才有了这次
“湖南作家网2010年度工作会议暨《新化印象》采风活动”。
我心想,余艳老师调哪里都不要紧,只要在地球上就好办。科技改变世界。通信技术,让巨大的世界浓缩成了一个细小的村寨,名字叫做“地球村”。无论你在哪个洲哪个洋,无论你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无论你在哪个地方哪个房间,一个电话就能听到彼此的声音,一个视频就能看到彼此的容颜,不受任何空间、时间距离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以远在天边、近在咫尺,一起促膝谈心,一起喜怒哀乐。
但是,紫鹊界则不同。据闻,总面积为8万亩的紫鹊界梯田,坡度在25-40度,最陡达50度以上,且层层叠叠于海拔500米—1100米之间,共500余级,蔚为壮观,集云南哈尼梯田的大气、广西龙胜梯田的壮美、菲律宾巴拉韦梯田的险峻和越南沙坝梯田的飘逸于一身。
紫鹊界梯田,真的如此壮观吗?!我一直是心存疑窦,半信半疑。
我们一行30多人,作为湖南作家网各市州分站站长、各版块版主,分乘几辆小车,簇拥着咱们的“头儿”——余燕老师,由新化县城出发,沿着一条绵延五十公里的山区公路,或依着山涧溪河而行,或沿着山的冲沟盘山婉转,一路向前。沿途除了山连着山,还是山连着山。湖南作家网作家茶馆版主亦蓝、株洲分站版主红叶、红雨,这几位来自城市的资深美女作家,不时被车窗外的景色所吸引,手舞足蹈着惊呼,好美,好美。
她们的情绪,带动和影响着同行者,好多人跟随她们欢呼着,雀跃着。这山,他们似乎历经千百年,终于寻找到了。
而对于工作、生活在湘西山区二十多年,早上一起来出门就看到山,直到晚上睡觉了才不见山,加上青年时期十年野外地质生涯的我来说,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看到山就烦,无论怎样的奇山异峰,再说得天花乱坠,也提不起我应有的兴趣。我任随他们看得如醉如痴,眯着眼睛,打个小盹,补下瞌睡,远比他们这样要划算得多。
我正睡得迷迷糊糊,湖南作家网办公室主任陈欣美女,推拉我几下,焦急地说:凯文老师,快下车,照合影了。
我看到他们在一个高大、挺拔、庄严的牌楼下,正在聚集,靠拢,女士蹲在前排,男士站在后面,都正在认真地调整自己的姿势,等待呼叫“茄子”,等待闪光灯刹那的辉煌一闪。而牌楼上面的正中间,是柔中带刚、飘逸潇洒的手写体“紫鹊界”,三个字都镀着金,厚重无比,气势非凡。
我一直想看清后面的署名,想知道这书法出自哪位大师之手?可惜的是,由于我视力不好,加之眼镜度数又没配足,硬是没有看清书写者的名字。正在不无遗憾着,只见余艳老师在向我使劲着手,呼喊着:快点,快点。
当我们再度登车,经过这个牌楼的时候,我在想,这个牌楼在告诉我们,现在才真正进入紫鹊界,而此前的路程全是铺垫。
这个时候,我似乎感觉精神振奋。因为,这个传说中的紫鹊界,在千呼万唤后,终于要出来了。
车子在左拐右弯中,盘旋而上,不时前高后低,向后倾斜。我知道车辆在迂回前行,向山上攀爬,心想又要像以往在山路上哪样,可以免费享受推拿按摩了。等了一阵,居然没有推拿按摩的感受,真是奇了,怪了。只好好奇地往车外公路看去,虽然公路弯多坡陡,但路幅并不太宽的道路特别标准,有型有款的,相当标致,水泥路面平展,没有大大小小的鸡窝、坑洼,当然不可能颠波起伏了。
这条山区公路,不仅是路面好,而是道路里坎的排水沟,线条特别流畅,就地取材,并不规整的石头、石块,被人有序地湿砌垒成立面,再用水泥浆勾缝,形成错落有致的排水沟壁,让人回想到了数十年甚至更早以前,那种干打垒的保坎,让人领悟到一种粗犷、豪放、力量的美。
此前,为什么在南方大大小小的城市里,那么多的建筑工地上,最为活跃的总是新化人?我一直不得其解。面对这条公路,面对这条排水沟,问题顿时迎刃而解,原来是新化人勤劳的的精神,诚实的品质,精湛的工艺,过硬的技术,征服了偌大的建筑市场。
我的目光越过排水沟,往山上或山下望去,顿感豁然开朗,大开眼界,心情舒畅,除了震惊就是震撼。进入视野的,是云蒸雾绕间,层层叠叠的梯田,相互纠缠,相互漫延,由山脚一直弥漫到山顶。山与山之间的梯田,相互呼应,相互对峙,似乎在进行一场无言的竞争,又像在彼此护卫彼此,抑或是在等待对方的拥抱……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忍车辆惊扰,弃车而行,融入梯田中。云雾在梯田间,缓慢游走,时大时小,时远时近,使得整个梯田都变得灵动起来。往远看,梯田的尽头就是天际,仿佛置身天堂;往近看,层层梯田像山姑娘的百褶裙,而云雾则成了山姑娘散步时飘落的香气,那种清香缓缓弥漫,引人遐思,让人神往,渐入佳境,直至陶醉。
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海拔在800米以上,水稻则难以成活。而紫鹊界海拔达1200米,却年年丰收。当地传闻:“外面大乱,此地无忧;外面大旱,此地有收。”
在新化县水车镇政府食堂,我们一边享受着镇里专门准备的丰盛午餐,一边聆听着陈永松镇长充满激情的介绍。紫鹊界梯田,始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当地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这里出产的黑米,自古就是“贡米”,营养丰富,现在的市场价已高达10元一斤。而用紫鹊界的水煮紫鹊界的鱼,不用放丁点油煮,简单的水煮盐相,煮出来的味道特别鲜美,尤其是冷却后结成的鱼冻,更是润滑可口。经卫生部门检测,这个鱼冻含有大量胶原蛋白,是美容的上乘食品。
湖南作家网总版主紫云英、散文随笔版主鱼爱飞原本说要减肥节食,不吃米饭。她们听说锅里的红米饭是黑米煮出来的,营养丰富,自然环保,禁不住盛了一大碗,边吃边称赞,比一般的米饭要糙点,但又香些。她们听说那个鱼冻,过了这村再无它店,从大口吞咽到慢慢品尝,或许是品出了个中滋味,忍不住啧啧不断:哎!还真是不同,味道特别啊。
清凉的鱼冻从喉咙缓缓滑落下去,株洲分站版主红雨眯着双眼,惬意地享受着,突然睁眼看到一大碗鱼冻快见底了,慌忙站起来,似乎在求饶:你们莫吃了,给我留点,好带回去吃。她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紫鹊界梯田,我们看到田里的水稻,生长得特别好,已过了抽穗、扬花、灌浆期,正在壮子,谷子明显变硬实了,颜色也从青黄开始向嫩嫩的金黄演变,每一穗都有些害羞地低头了,有些沉甸甸的压“杆”了。
无论是仰望还是俯视,整个梯田如同海浪,层层叠叠的稻浪,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
国庆前后,这里又将农忙秋收了。那时候,这梯田里又会丰收一季金灿灿的谷子。这梯田一年两季水稻,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如同黄金白银的稻谷,养育一方人民。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有田塍可蓄水种稻的才称之为田,而无田塍只能种植旱生作物的称之为土。紫鹊界梯田,是水田,而非土。
我纳闷的是,无论是山顶还是山腰,竟然找不到一口山塘、水库,甚至于引水灌溉的渠道也没有。那么,这漫延到山顶梯田的灌溉用水又从何而来呢?
我乘着微微醉意,悄悄溜出会场,徘徊于紫鹊界梯田间,想破解这神来之水的谜团。行走在弯弯曲曲、细细长长的田塍上,试图寻找引水灌溉的渠道水系,无论我怎样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的仔细搜寻,结果却是徒劳,因为没有找到人工引水灌溉的任何痕迹。
然而,泉水叮当的声音又不绝于耳,清脆悦耳,犹如天籁。
在山顶上、半坡里,偶尔有个出水口,只见清澈的泉水直往上冒,翻出朵朵水花。伸手过去,哪种清凉立马传遍全身,凉透心底,直达骨头,感觉就像在空调下。
新化县四海传媒公司总经理袁兴勇解释说,这里全部靠天然的自流水灌溉,且一季四季长流不止,堪称世界一绝。据地质专家称,这是基岩裂隙水。
但,我对这个解释不以为然。我宁可相信当地村民的说法,这是天佑神助的神来之水,才会源源不断,长流不止。
伴随着泉水叮当,我的思想和灵魂出窍,飞翔在紫鹊界上,天马行空,一会儿天上人间,一会儿人间天堂。
恍惚间,我看到两千多年前,一群流离失所的先民,为了躲避战乱,从不同的地方,迁徙到这里,在大山上开荒造田,耕作狩猎,自产自销,自给自足,过着与世无争的淡定生活。先民们在这里,造田为的是生活,生活为的是生儿育女,生儿育女为的是造田,造田为的是生活。随着这些先民的繁衍和人数的增多,先民为了生活,便不断向大山要田地,一代代接连不断的造田,使得造田运动不断深入,梯田层级不断攀升,梯田面积不断扩大。
秦时明月汉时光,照了古人照今人。紫鹊界梯田,作为新化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集体劳动的结果,历经数千年,无论山下是战火纷飞,还是太平盛世,悄无声息地养育着这里世世代代的人民。紫鹊界梯田,让这里的人民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世外桃源,就是到了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今天,这里的人民仍然安于这种田园生活,山脚下、半山腰还是散落着木板房,偶闻鸡鸣犬吠,而袅袅炊烟则透过屋顶青瓦的缝隙,飘向天空,融入云雾。更为难得的是,这里无论是山顶抑或远处的梯田,竟然找不到一丘抛荒的,说明这里的人民视梯田如生命,足见民风古朴,传承和恪守了历代先民希望这些梯田“子孙永享”的理念。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紫鹊界梯田,如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玉,历经数千年的打磨,仍然散发着秦汉时期的星光,这星光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见证和照亮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
离别紫鹊界,虽然有些时日了,但我感觉仍然停留在紫鹊界。因为,紫鹊界不仅仅是人民休养生息的世外桃源,更是人类灵魂的精神家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