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杨易梅为《刀马旦》所撰评论,多谢多谢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图书或者电影 |

前排左二:杨易梅
后排戴帽者:俺
杨易梅
周先生的小说用笔极简,却笔酣墨浓,粗犷中透着一种原始的生机。
《刀马旦》一篇开门见山,“腰身舞动,婀娜可人。”一个刀马旦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有着电影般的质感。作者用语精准,只一个字,便能将一种氛围衬托出来。如在写刀马旦性格的幽僻时,作者两次用了这句“人已经飘出很远”,跳跃性的字句,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留白。作者很会把握文章的节奏与空挡,为读者留出大量的空间,填补自己的想要填补的,正如铁凝在代序中说的“作家们都明白,用语言表达不完的,读者可以用智慧去填充”,在这一点上,周海亮的文章可谓是大胆的。他真正做到了“以真诚的空白为观众提供了参与的可能”(余秋雨),“而一切参与都是深刻的对话”。
周海亮先生的小小说,最使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情节的波动性十分强烈,像极了香港电影,充满了突如其来的意外以及反转的结局。叫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一个甚至几个大的动荡,这里没有铺垫和婉转,开头便是高潮,结尾同样是也是高潮,另一个高潮。精彩纷呈的叙事手法,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甚至血淋淋的生活。赤裸裸,无半点遮掩。含羞遮面绝不是周先生的风格,正如他的人一样,坦荡荡山东大汉一名。
当年我们杂志有幸邀请周海亮先生参加作家笔会,他给人的印象是个故事性非常强的人。会议中,大家都是规规矩矩的正装,唯有他搞怪地穿一件“为人民服务”的T恤,即使在饭桌上,面对普通的一盘菜,他都能随口忽悠出几个活色生香的故事来。他在的地方无处不是笑声,是带动气氛的高手。看来,这种光芒万丈的“活宝”式人格,同样延续在他的文章中。
除了跌宕的情节,他还通过大色块的涂抹,甚至加入了恶心感等文词,露骨地直达生活的最隐秘之处。比如《冷夜》,仅仅描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他抓起超市里的一袋无花果,情不自禁打开吃了一颗,然后就是保安的追逐,他的逃跑,再就是他被车撞到了……就是这样一个小片段,作家写出了一个人的一生,以及一类人的悲哀。首先是重色调的运用,“那绿色一直诱惑着他。”工地菜汤的绿色和新鲜无花果的翠绿色形成了恶心感与新鲜可人的强烈对比。再就是屡次使用的蒙太奇手法,家乡时不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现实的超市倒成了恍惚的干扰思乡的画面。他的举手投足都给足了特写镜头,声音的运用使画面深刻而传神,“咀嚼的声音”、“风箱般的剧烈喘息声”、“身体被钢铁击中的闷响”,仿佛透过文字直入读者的思维空间。整篇文章通过一个片段,一个高潮,一个生冷的结局,构建了一个群体的悲哀。无花果、夏夜和冷月等意向同样具有特殊意义。小说结束了,读者心中的故事还在延续……
周海亮老师的其他作品我也拜读过,但是相对来说,这本“小册子”具有的文学价值是相当高的,因为它凝练,最能体现“周海亮风格”。
借由此文,希望周海亮老师的文学之路更加精彩,期待更多周氏风格的文学作品出现。
前一篇:乡下,所见
后一篇:战争小小说系列习作:沉默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