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 口
(2011-08-22 09:09: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闲言或者废话 |
勺 口
周海亮
厨师烹调的手艺,称为勺口。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司机和厨师是两个非常热门的职业。我就曾经学过几天厨师,日日潜心操练烹饪之技,幻想哪天成为城里某个馆子的招牌。后来我认为,那时的我,有些太过自不量力。我所操练的馆子地处乡村,我所操练的项目多是土豆拔丝九曲大肠等普通菜肴,而那时城里一些较为体面的大馆子,早已经把海参鲍鱼当成招牌菜了。好在我果断地选择了别的行业,否则的话,我想,极有可能,我会将多年的时间浪费到乡村饭馆的土豆拔丝和九曲大肠上。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好的勺口,起码能够在小酒馆里混个温饱。并且,就算不为工作,能在家里做出几道好菜,也是一件极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一直喜欢会烧菜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多顾家,有责任感,如果再长得帅点,事业上有点成就,简直就是男人中的极品了。
我认为在味精发明以前,能有好勺口的厨子,才是真正的厨子。食本味,还得鲜美,这绝非几年工夫可以练就出来的。后来有了味精,烧菜就变得容易了很多,不管什么菜都往里面加一勺,做出的菜虽然鲜美,却雷同。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小学同学每天所带的午饭内容:一个馒头,一小捏味精。开饭时,咬一口馒头,舔一下味精,表情极是陶醉。现在据说他不吃味精了,去饭店吃饭,一定要嘱咐菜里别加味精。他说味精有一股怪味,并且,既然有钱了,就要“食本味”。
所以有时候,有钱和没钱真的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的有钱人吃什么?野菜,粗粮,米粥,跑山鸡蛋,不吃味精,不喝可乐,基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乡下人的生活水平。
先有味精,然后鸡精、蘑菇精、各种各样的“精”,厨子们烧出的菜,味道就全都差不多了。于是有些人吃厌了饭店,自己回家烧菜,却去超市买来“水煮鱼”、“水煮肉片”、“鱼香肉丝”、“麻婆豆腐”、“松仁玉米”……我指的不是烧好的菜,而是半成品或者调料袋。回家,入锅,照着说明去做,做出来的,仍然是饭馆的口味。——本就是流水线出来的产品,你变不出个鸟来。
但总归还是有好处的,那就是相对放心。现在吃饭,对口味的要求只是其一,首先是健康。当然放心只是“相对放心”,因为你不敢确定你买的韭菜有没有毒,鱼有没有毒,肉有没有毒,奶有没有毒,豆腐有没有毒……好在你用的不是地沟油,虽然你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现在的饭馆,光有一个好勺口的厨子已经远远不够了,还得安全,还得健康,还得与众不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极其困难,因为他永远无法预料使用的食材到底有没有问题,他能够做到的,充其量是“相对”或者“看起来是这样”罢了。
很怀念人人在家吃饭的日子——口味各不相同,卫生并且安全。但如果,有朋友喊我出去吃饭,十有八九,我是会赴约的。为什么?因为在中国,吃饭其实并不简单是吃饭,还包括很多其他的内容。或者说,虽然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提高,但对待吃饭这件事情,厨师的勺口,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