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忠兄为《江南好》所撰文,多谢多谢
(2010-12-08 09:16: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说或者有关小说 |
周海亮小小说的“柔”度
――品读《江南好》
张庆忠
我接触周海亮老师的作品比较早,每一篇都留下美好的印象,感触比较深,像是欣赏音乐,在轻慢舒缓抑扬顿挫中打动你的心灵;又像是和煦的春风吹揉了万物,树绿了,草绿了,人们徜徉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这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们对生活的启示,享受生活。
《江南好》是周海亮老师比较成功的作品,也能代表他的作品特点。
一、语言的“柔”度
《江南好》语言比较“柔”,就像听轻音乐,让读者在轻柔缓急、抑扬顿挫中享受“美”,让读者的每一个毛孔透出“美”,激起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和自己生活的思考。“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桑住在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黄昏时桑提着白裙,踏过长长的石阶。黄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洒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这是对桑的肖像和小镇环境的描写,诗一样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仿佛读者看到了桑脸色的变化,羞涩,有含苞待放之感,是少女特有千娇百媚;“他有俊朗的面孔和隼般的眼神,他有修长的身材和儒雅的微笑。他坐在小院,与桑的父母小声说话。片刻后他抱抱拳,微笑着告辞。他跳上船,船轻轻地晃。他盯着胭脂般的河水,目光被河水击碎。他叹一口气,到船头默默坐下。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却又闪烁出迷人的红。”“他”的动作、神态用诗意的语言描写出来,每个字都透出“美”。《江南好》里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体现周老师小小说的语言“柔”度。
二、情节的“柔”度
《江南好》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情节比较多。无论情节之间的过渡,还是每一个情节的描述都显得自然,没什么裂缝,体现“柔”。小小说从桑的少女时代写起,写出桑的美丽、贤惠、知书达理和少女特有羞涩,犹如含苞待放的鲜花,人见人爱。后写桑的出嫁和桑在婆家的生活,中间插入桑的丈夫到桑家里的情节,进一步写出桑的温柔、贤惠、孝顺和对丈夫的真挚感情,深化主题。接着,写桑的丈夫的死和桑为爱情而死,这是文章的高潮。“第二天桑死去了。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她的饮食和以往完全一样。一切都是那般蹊跷,诡秘万分。老爷请来大夫,两天后大夫得出结论。他说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个人悲伤到极致,一个人想死到极致,就会死去。这没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这样。”突出主题柔中带刚,体现了周老师文章的“柔”度。最后,点出:桑的丈夫叫江南,原先描写思念家乡的情节,并不是单纯思念家乡,更多的是思念丈夫。如果仅仅是思念家乡,则显得太俗,文章没有力度。这样写进一步体现文章的“柔”度。
三、主题表现的“柔”度
《江南好》在表现主题上可以说别具一格,读者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桑并不是普通女子,原先描写桑思念家乡的情节,并不是单纯思念家乡,更多的是思念丈夫,体现两人真挚的爱。读者读到桑写“江南好”时,心里自然产生“桑是思念家乡”的结论。如果仅仅是思念家乡,则显得太俗,文章没有力度,没有穿透力。“桑留了遗书。一张宣纸,三个字:江南好。”“人们就说,桑是太想家了。”“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晓桑的意思。”“因为他的名子,叫做江南。”写出了普通人对桑的死的原因看法以及桑真实死因,进一步拔高主题,提高文章的思想内涵。真正把握好了文章的“柔”度。
总之,周海亮老师不愧为名家,他的作品用诗意阐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这源于他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衷心期望周海亮老师能够在发扬已有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小小说佳作奉献给广大热爱他的读者,我们热切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