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泽为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所作序
(2010-10-24 10:08: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图书或者电影 |
伍泽为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所作序:
悲悯的能力
伍 泽
我是先认识海亮,再认识他的书。
认识他的时候觉得他有趣,不十分健谈,偶尔讲不太好笑的笑话,性格豪爽且不乏温柔。那次笔会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其中的一个可爱的女孩是坐着轮椅来的,从她来的那天起海亮至始至终全程陪护,我从没见他离开过女孩的轮椅。有时到一个景点大家一拥而上,只有海亮不离不弃。大家没心没肺地夸他,他听了会脸红,一脸红说话就着急,一急就词不达意,就有点小结巴,十分可爱。那时他给我的印象:外表豪爽内心羞涩,心思细腻,善良。
回来后找出海亮的书来读,我记得那是秋天,我坐在书房那张大圈椅上从上午一直读到傍晚,半下昼的太阳自窗口斜射进来,如金色的静。只是一个下午,感觉上已经是迢迢经年。
此后海亮的书渐渐占据了我书柜上的一格,他每一本书我都认真读:《刀马旦》、《天上人间》、《帘卷西风》、《只要七日暖》、《分钟与千年》、《送你一度温暖》、《太阳裙》、《有一种债你必须偿还》、《品格人生》等,海亮的文字不花哨,易读,易懂。很多作者一门心思让自己的文字显得高深晦涩,以此来显示的“才华”时,海亮的小说象极了一首江南小调里的唱: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底下却可以体会到那份亦悲亦喜的惊涛骇浪,那悲天悯人的关怀,也有一种悲愤无奈,读来无不感同身受。
海亮写人间情感,《洗手间里的晚宴》、《毛毛熊》、《依靠》,都是人间世俗平实质朴的情感,却胜过无数英雄美人的情高义重。读后但觉浮花浪蕊皆尽,因他更真实,更用心,不染浮华气,亦没有文字上大声激烈的擂鼓动山川,只有更纯简且更端然的人。
他的《长凳》、《九月九日自杀事件》、《1912年的猪头》,读来却是欲哭无泪,无奈绝望,惨忍搭煞。但他写的又无一不是现实生活里上演过的真实事件,因为有迹可循总是让人有尖锐的剌痛感。而他用平淡的文字道出,就像一个历经苦难的人面对面讲给你听他的所经历过的种种苦难,他语气愈是平淡你愈是悲伤难过,最后掩面大恸,因为你知道,在如此平淡的外表之下是他对生活的无奈无助,这才是用心良苦,作家的悲悯之心。而悲悯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的。
每读一次他的新作都会忍不住给海亮打电话,我说:海亮,你是真正的作家。
在这个“作家”帽子可以拿来到处乱送的年代,我坚持不移的相信,不是每个写书的人都可以是作家。
一个真正的作家最重要的品质不是文字华丽,不是构思奇巧。而是如海亮这般,内心深处的善良,正直,对人类苦难有着悲悯之心。这些,是人本身的品质在文字里的延伸,所谓“文如其人”。是德行。
海亮的文心就像一首六朝时的《江南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地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当许多人的目光在风姿绰约高高低低的莲花上注目凝视留连不舍时,海亮这样的作家是那个在一旁安坐着低头向下的人,目光温润,心如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