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兄为《天上人间》所作评论
(2010-06-19 21:40: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说或者有关小说 |
《天上人间》是周海亮的中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作者比较满意的一部中篇小说的标题。但这篇我没读。本书共收九篇作品,我读的是另外三篇:《母亲》、《蓝蛇》和《尖叫》。我先翻了翻,这三篇是当下题材,写的是最近两三年之间的事。所以选择了它们。
关于小说,我内心里有两个非常坚定的判断。一,写农村题材的,或者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几乎都不靠谱;二,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生活,我没有亲历,无法判断。这倒不是说,我把小说当纪实读。我只是想,它们描摹的我不熟悉的时代,很容易骗我。我的判断肯定偏执,但这种结论也不是天上掉下,应该跟我的阅读经历有关。很多作品确实具备以上特点,才给我累积出如此刻板的印象。
以偏概全地总结一下,这三篇作品分别写了亲情、爱情和友情、拆迁问题。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写得比较狠。《母亲》一文中,仅仅父亲打母亲的场面,就出现了多次,不厌其详,让人不忍卒读。《蓝蛇》中,主人公的妻子被自己的上司搞,梦中情人得了绝症,梦中情人的丈夫杀人劫财,都是那么平静地叙述出来。《尖叫》中,少年用钳子砸另外一个少年的手,脸不变色心不跳,从容至极。本书的封底上有这样一句话,“作者认为,他的小说其实跟三个词有关,即:价值、尊严和死亡”。而我看到的,都是死亡。三部小说里都有死人和濒临死亡的人,但价值和尊严呢?
返回来说文本的特点。周海亮成长、居住于胶东半岛,典型北方人,小说的节奏却是南方式的。在我的印象里,南方作家尤其是湖广作家,叙述节奏都比较快,喜用短句式,一句接着一句,一句一个场面,逼迫着你一溜儿小跑跟着他的思路走。我不喜欢那种四平八稳的叙述。说的大一点,时代节奏变快,慢条斯理的,条分缕析的东西,没人再愿与你分享,作者要做领跑者,得带着读者走。对读者来说,这叫阅读快感。但太快了,读者跟不上也不行。目前看,节奏过快的罕见,过慢的则是太多了。海亮的小说节奏是恰恰好,跟这个时代的节拍相吻合。仅凭这一点,他的作品想不跳出来都难。
另一个特点是画面感强。周海亮的小说,每一段都像刀子刻出来的一样清晰。母亲、少年、臧驰(《蓝蛇》的主人公),你几乎可以看到鲜活的人物一个个在你面前走来走去。如果拍电影电视,完全可以不用剧本,演员拿着他的小说当脚本,就能把每一个细节理解得很透彻。这样说,对小说家其实并不是表扬。小说,强调艺术性,延展性,写的跟剧本似的,明显失败了嘛!其实非也。很多小说失败就失败在没有画面感,不知所云。照片有画面感,油画也有画面感,效果并不一样,怕就怕表达能力不足,以猫代虎,还自称是写意的国画。
正是以上两个特点,让作者描述的死亡特别真实,鲜血淋漓。死是人类的终点,时时把终点拉到你面前,人类的本质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了。我想,如果有机会读读周海亮的大部分作品,对死亡的认识就会更深刻,而尊严、价值这些附着在死亡上的东西,自然会水落石出。他不是先定调子,站在高处装腔作势,而是自下至上,从里到外地把尊严和价值描摹出来。
再挑一个硬伤。我读作品喜欢挑硬伤。《尖叫》中的被拆迁户,那个理发师,被打手们砍去了两个手指,他反击时用剪刀捅了五个打手,且着重捅了老大的肝、肺、心。少年回家时,理发师正躺在理发椅上抽烟,并平静地向少年讲述了这一切。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应该有警察到场吧?即使是例行公事,也应该把当事人都叫到派出所问一问吧?怎么能若无其事地坐在原地呢?
当然,小说是小说,现实归现实。小说不是纪实。如果读者愿意看到这个结果,这样写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天上人间》,周海亮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