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自己文章的理解与标准答案不一致,零分。

(2008-07-06 08:56:17)
标签:

文化

分类: 小说或者有关小说

中考题出现“主人公”之争
中考语文试卷标准答案和作者本人的理解出现分歧
中考成绩今天按原计划公布海大教授: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答案

记者 陈小宁 赵杰
  

  “今年中考语文题有一道题目的标准答案竟然和作者本人的说法不一样。”昨天上午,就在离今年青岛市中考成绩公布还有一天时间的时刻,晚报Q友静静(化名)向记者报告了一个“新闻”:中考语文试题标准答案出现了“主人公”之争。

  医生、母亲谁是主人公

  静静是本市一名刚参加完中考的初中生,前天晚上和小学同学聚会,无意间讨论起语文试卷中一道阅读理解题目,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静静介绍,试卷中该题明确标注是选用作家周海亮的作品《诊所里的母亲》,只不过题目换成了《诊》,还有就是文章开头比作者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多了一句话,除此之外完全相同。文章下面第一道题目问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医生”、“母亲”、“男子”三位人物,请考生判断哪一位是主人公,分值是3分。静静回答的是“母亲”,而且据她了解,同学们做出的答案基本是“医生”和“母亲”各占一半。但是,聚会中一位同学自称他的任课老师负责此次中考阅卷,告诉他正确答案是“医生”,静静听了马上联系自己学校一位同样负责阅卷的任课老师,得到的是同样的答复。静静上网搜索到了作者周海亮的博客,并留言请教。结果周海亮很快给了回复:正确答案是“母亲”。记者上网查询试卷原题,发现各大网站提供的本市2008年中考试题和答案,唯独缺少了语文一科。

  原作者称答案是“母亲”

  记者多方联系找到了文章作者周海亮。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说,这件事他在博客中早就知道了,有青岛的市民在博客中给他留言。关于“应该是母亲。医生只是旁观者。建议不管如何回答都给满分” 这句话就是他回复的,没有错。周海亮告诉记者,如果让他选一个答案的话,他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母亲”,因为这是他写这篇小说的初衷。

  市教育局语文教研组:
  重视小说作者意见
  标准答案没有出错

  昨天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市教育局语文教研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关于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由中考命题委员会和审题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的。关于家长的反映和原作者的意见,他们也很重视。但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母亲”答案只是作者主观愿望,教研组认为他们的答案没有错。

  据静静的母亲戴女士介绍,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昨天上午与市教育局语文教研组和局长公开电话取得联系,一开始对方一再强调命题和审题委员会讨论出的答案具有权威性,当听说周海亮本人另有说法时,对方表示会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讨。昨天下午,记者与青岛市教育局语文教研组一位教研员取得联系,对方表示,阅卷标准是命题与审题委员会所有教师经过一个月的研究定下来的,专家是以作品的中心含义出的题,即:作品表现的是谁?反映的是谁?从作品的题目和主体部分,专家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答案是“医生”。因为这个作品主要表现了医生与一般病人的矛盾,医生与老女人的矛盾,医生与男病人的矛盾,赞颂了医生的医德,医生是主体,即为主人公。具体到题目本身,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展现的主题来看,也是“医生”的医德为中心。至于作者本人的说法,是作者个人主观上的看法和意愿,并不能反映小说本身作为一个客观作品所表达的中心命题。

  新闻链接
  成绩已经查到  难消心中担忧

  昨晚7时许,戴女士再次给本报打来电话,称她已经通过朋友查到了女儿的分数是571.5分,语文成绩89.5分。虽然按照往年的录取线来说差不多能考上二中,但是他们仍然心存忧虑。

  新闻延伸
  学者普遍认同:
  社会效果不一定
  与作者初衷一致

  市出版社周雁羽:我的答案是“母亲”,可以看出作者就是为这位母亲而写的,作者选的这一个角度非常之好,可以在短短的文字当中让人全然读懂一个心酸的故事。同时,也能突显出“他”做为医者,医治的不仅是人的肉体,还有心灵。医生给了她心灵的抚慰,而她(母亲),却唤醒了医生的良心啊!如果要说“母亲”与“医生”的主角之争,我的意见是四六开,“母亲”占六成。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温奉桥教授: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本文,会得出不同的答案,都是说得通的。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写的东西就是让人看的,就是希望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引起读者共鸣;就是通过作品表示作者对生活、对政治、对道德、以至对整个社会的看法,引导人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从而影响人们的头脑,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是同时,我们还应当考虑到,一个作者在写他的作品的时候,对作品的社会效果到底如何,想得不可能那么周到。因而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也是难免的,比如大众的理解与作者本人所要表达的初衷不一致,也是作者始料未及的。“就像色彩一样,每个人都有偏爱的一种,但是你不能下结论说哪一种是好的,哪一种是坏的。”---本文转自《青岛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