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提前写作”与“滞后写作”——转魏心宏先生两篇博文

(2007-08-08 08:02:21)
标签:

其他频道

分类: 小说或者有关小说
浅说“提前写作”关于写作的笔记之一
魏心宏
 

在作家写作当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提前写作”。所谓“提前写作”就是作家在接触到某些让他激动的事情之后,立即开始动笔写作,实际上,就作家的创作准备而言,根本还不具备这个条件,作家的创作激情只是被某些容易感染的情绪所笼罩,所支配,而忘记了甚至是完全忽略了自己是不是已经具备了熟悉这一命题的条件。在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稿子当中,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比比皆是。
我年轻的时候,曾读过老舍先生一本专门谈论创作的小册了《出口成章》。老舍先生说,有很多事情经过三五年的训练或者学习之后,你可以说你学会了。比如学习拉小提琴,比如说做木匠。经过三五年的学习,你完全可以说你会拉小提琴或者会做木匠了。但是,惟独写作这件事,无论你经过多少年,甚至包括你已经写出了很伟大成功的作品,但是,你还始终不敢说你已经会写小说了。我当时,感到老舍的观点太厉害了。让我感到非常佩服。但是,时间长了,我逐渐地认识到,创作规律虽然是很不容易把握的,甚至有的作家说,创作无规律可循。但是,写作还是有会与不会的分别的。
“提前写作”就是不会写作的一种常见现象。一个不会写作的人,在忽然经历了一件让他激动或者感动的人或事之后,就开始彻夜不眠,翻来覆去地想这个事情,甚至有的是半夜里就起来,坐到桌子前,提笔疾书(用电脑也一样)。而如果你是一个“会”写作的作家,你就不会那么大惊小怪,那么“激动”。你恐怕首先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能够写这样一个题材的作品。这还不是一个生活过程生活程序甚至生活常识的问题,比如你是城市人,你接触到的人却是农村人,你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概念,你需要很好地去了解农村生活的一些基本的概念,扫除你作为城市人的那种外行的无知。在以往阶级斗争的年代,甚至将你是否具有上山下乡以及与农民同吃住的本事拿来衡量一个作家是不是具备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尺度。这当然是非常无聊的。要写什么就应该熟悉什么,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对于创作而言,生活概念的熟悉,更重要更核心的还不是过程,而是精神与情感,习俗与语言。而这后者就不是简单的激动可以形成的。还需要很多条件。
说了半天,其实就终极意义来说,就算你已经很熟悉你将要写的生活了,是不是创作就可以开始了呢?当然也不是。因为,文学创作就其根本的意义来说,并不是在于作家也就是一个生活的局外人,在熟悉了某个生疏领域的生活之后,将其惟妙惟肖地写了出来,创作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级的境界是,作家借自己所接触到的生活,表达其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考与判别。
我们暂先撇开思想的问题不说,我就说说艺术表达的问题。]
我吃惊地发现,这个问题在很多作家创作开始前的种种盘算当中竟然是空白的。艺术构思居然缺失的恰恰是艺术。这简直太奇怪了。这简直就像是投资者在整个对投资的谋划当中,什么都想到了,惟独就是不去想为什么要投资一个样。
那么我所说的艺术是什么呢?这当中就包括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表现这段生活,为什么?这会涉及到作家的艺术修养和观点问题。有的作家可能受到从小教育的关系,主张艺术的古典主义精神,而有的作家则可能因为性格和爱好的原因,更为关注艺术的现代主义问题,也有的则干脆独自研究一种前所未有的表达手段,比如南美的大作家博尔赫斯、略萨以及美国作家写《瓦尔登湖》的梭罗等,都是一些独立特行的艺术大师,他们所创作的文学文本,都是人类艺术的高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艺术表达并不只是一个艺术形式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转化为内容,严格说起来,艺术表达就是内容,就是一切。
我们的很多作家很机械地理解文学创作,我怀疑这与其接触文学的最初过程有关,不能正确地思维,正确地对待创作,要想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个“会”写作的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很善于在他认为是有意思的题材面前保持沉默的大师。从他思想和艺术的触角出发,他虽然已经敏感到这一题材的特殊意义,但是,他很清楚的是,现在还不到去表现它的时候,还需要等待,还需要去消解。而这个时候那些“不会”写作的作家却已经提前上路,连夜出发了。可以想见的是,痛苦的过程就很快会席卷他的整个写作乃至出版的过程。写着写着就感到激情不再了,甚至兴致寡然了。硬着头皮将稿子写成之后,出版社的反应也很勉强,即使给予出版,也带有明显的照顾或者鼓励的性质,一个很好的创作就这样被浪费了。而作家最终明白的是,“提前写作”实在是害人啊。

 


再说“滞后写作”关于写作的笔记之二
魏心宏

 

昨天写了篇关于“提前”写作的文章,今天再来说说另一个与之相悖的现象“滞后”写作。
与“提前”写作一样,“滞后”写作也是不会写作的一种表现。所不同的是,“滞后”写作表现为对自己将要创作的题材缺乏激情,动作过于缓慢,总以为时间可以给自己完全消化的自然效果。这个现象,在我接触到的作者当中也不在少数。
有很多作者至今还在写一些几十年前的事情。这本来应该没什么问题。因为就创作而言,写今天发生的事情与写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之间并无优劣之别,题材的时间性并不是决定作品价值的因素,很多大作家都是在所有的生活都烟消云散之后才提笔来书写那个已经逝去年代的故事的。但是,我所说的“滞后”写作并不是指的是这样的情况,而是说,有的作家,面对生活,缺少正确的消化能力,无论事情过去多久,事情原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并不会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得到深入的理解和提升。与当初没有立即写作相比,唯一的区别就是,现在已经远离了那个发生故事的年代,很多事情都已经有了结果,可以据此作出更为精确的判断了。但是,文学创作并不同于警察断案,很多事情不是说非要有了结果才可以下判断的。
其实,说到底,是采取“提前”写作还是“滞后”写作,都是对写作缺少了解造成的。我们也是逐渐地注意到关于写作的时机问题的,因为,我发现,写作的时机把握往往与作品的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写作就如同熬粥一样,熬得时间短了,也就是起锅早了,不行,而如果熬过了头,起锅晚了,也一样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这当中显然就存在着一个经验问题。很多经验成熟的作家,都有这样的本事,那就是,无论接触到什么样的题材,他们都会冷静地判断,写与不写,决定也就在瞬间产生。所谓“眼睛就是理论家”(康德)。就是这个意思。
在我们看到的大量的作品当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由于对写作时机把握不好所造成的写作失败应该是绝大多数。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