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即将消失或被复制的古镇
龚滩。
龚滩这块残存的历史碎片。她曾经隐藏在人们视线之外,远离尘世,所以幸存。那里的人们依山傍水,延续着古老、纯粹的生活方式,低调、淡泊。直到2000年,国际攀岩大赛在此地举行,人们才发现其真容。到2002年,龚滩游已炙热,老街被疏理,开发了乌江和阿蓬江,老百性有了盼头。岂料风云突变:因下游修筑彭水电站,龚滩古镇明年将被淹没。如此一来,水陆交通不便,游客骤减。男人只能外出打工。老街上的住户开始迁往新公路旁。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的古镇,散漫平静,却涂抹着悲怆的色彩。
500年前的一场山崩,成就了龚滩的兴盛,500年后的一次淹没,将导致龚滩的绝灭。福是水,祸是水。因水起,因水落。历史的兴衰,化着宿命的轮回,注定要成为另一段历史。尽管所有望过去的眼神灌满了深情与不舍,也只能铭记这最后的诀别。
一
古镇龚滩似一粒弹丸傲岸于乌江绝壁上。据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位列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首。
龚滩三面靠山,一面临水。乌江水急,地势险要。古镇最早是冉姓土家族氏族首领的封地。龚滩置建于唐,知名于北宋,明代走向兴旺。
乌江航道是唯一的出入通道,水流湍急,龚滩一段更甚,曾称“龚湍”。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酉阳山洪暴发,堵塞河道,形成著名的“霸王滩”。古镇因此更名“龚滩”。乌江航道也更加险恶,人称“乌江滩连滩,十船九打翻”。古人无法,只能将货物从船上卸下,绕道古镇运到上游或下游再装船,称之“搬滩”。“搬滩”的人越来越多,街也越修越长,商贾、船工、盐夫云集,街上各类商号、盐行、客栈遍布,古镇成了“歇晌”的驿站,在明清留下许多辉煌繁华的痕迹。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后,龚滩成为川湘黔三省边区商业贸易中心,货物年达“四至七万担”。至光绪三年,龚滩又设四川盐务总局。还整治乌江境内滩礁,开凿纤道。之后,远在陕西的商人张朋九闻风而来,在龚滩首设“西秦会馆”。
民国时期,码头常都有一两千人“捞货”(从事物姿交易)。当时的地图上,只见龚滩,不见县城酉阳。抗战时,此地集中了十余家大盐号和百余家商号,商贾、力夫、纤夫7000余人,走龚滩,出龙潭,下洞庭,及时将川盐运到华中前线,古镇盛极一时。
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乌江航道被彻底地整治,乱石被炸,船只通畅无阻,不再需要“搬滩”。还修建了绞滩站,结束了拉纤的历史。但和外界的来往仍靠唯一的水路,仅从涪陵到龚滩也要走六小时。如遇枯水期,许多航道受阻,交通更紧张。随着周边公路、铁路、航空的发展,古镇早已不是周遭的唯一通道,而还原成一处蔽塞的角落。曾经的喧嚣变成历史,古镇开始变得闭锁寂寥,只有那遗留下来的约三里长的古青石板路,150余堵封火墙,200多个四合院,50多座形态各异的土家吊脚楼还印证着曾经的铅华烟云。镇上的川祖庙、三教寺、文昌阁、一勾十八桥、吊脚碑、扦门口、宋代四方井、摩天石柱、还有文革时留下的遍布古街的革命标语,这些历史的痕迹在静谧中渲染着古老的传奇。
古镇是先人从险峻的山腰上辟出的一片平地。从地形条件看,他们最初的选择有些无奈,却因此就了一段历史。而她后来的衰落,和因衰落的幸存,都掩藏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万事自有它的定律,或兴、或衰,或喜、或悲,但绝不平淡。
[精] 生活在别处
2007年5月27日
2007-05-27
09:02:05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文化·原创分类
您的游记文章之所以耐读,是因为您不经意间揭露一种人世的哲理。并且在游记中流淌着您对古迹风景特有的淳朴感情
2007-10-19 11:01:01 删除评论
您的游记文章之所以耐读,是因为您不经意间揭露一种人世的哲理。并且在游记中流淌着您对古迹风景特有的淳朴感情
2007-10-19 11:01:01 删除评论
[精] 生活在别处 2007年5月27日
2007-05-27
09:14:39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文化·原创分类

从您的文章中看出她早年的繁华与兴隆,至于现在的沉寂自有她的历史规律,非是我等所可逆转的。但是看着小镇消失,那是谁也不忍心的。
2007-10-18 11:02:06 删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