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格调》就是把海派文化往“雅”里说——作者沈善增

(2012-03-07 12:36:27)
标签:

杂谈

 对海派文化有很多说法,但我认为最中肯的要数鲁迅:“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作者的“正名”是成功的,成功就在没有讳言海派文化是“商”文化这一特质。”

   

    我觉得这本书的编排不仅别具一格,而且别具匠心。两个作者,观点基本一致,叙述角度也差不多,也都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只是一个理性成分多一点,一个感性成分多一点。但放在一起读,还是明显感到两者的差别。这差别有性别的因素,但又不仅是性别的。而更重要的是,这差别是互补的,是相得益彰的,这就使人想起《老子》的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差别又互补,就1+1大于2。所以我说别具匠心,因为看到了大于2。

看了《上海格调》,我明白了,所谓“格调”,就是把海派文化往“雅”里说,但不能说,相对的,所谓“腔调”,就是把海派文化往“俗”里说。这里的“雅”“俗”不等同于“雅文化”与“俗文化”,因为“雅文化”与“俗文化”是不含褒贬,不分高下的,只是两种文化形态,否则,就会像鲁迅说的“俗人应避雅人”了。我觉得往“雅”里说很重要,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现代城市文明意识的觉醒,包含着中国现代城市文明话语的萌芽。上海是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个代表,这一点恐怕基本达成共识。但从开埠到现在,现代上海市已经有160多年历史了,中国的现代城市文明话语是否建立、是否成熟了呢?我觉得,在我1993年写《话说上海人》,继而在1995年为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都市人丛书》第一辑写《上海人》时,还远远不够。现在是“上海热”了,写上海、写上海人的书很受欢迎,但我还只是在《上海格调》中看到了把海派文化往“雅”里说的明确意识。

这是在美学意义上定义“雅”“俗”。美学上有一派观点,也是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感是对客观“美”的反映。另有一派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所谓“美”,是人把自己的主观的美好的情感投射到客观物上,或者从客观物上发现了符合自己心中“美好”理念的现象。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的生活”历来被认为是客观美学的代表性理论,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应该是属于“美是主观”的理论范畴,因为他说的“生活”,是指人们从客观物中看到了符合他美好生活的理念的现象。朱光潜先生原来是持“美是主观”说的,后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提出,美在主客观的结合,结合得好的,就是美的,结合得不好的,就是丑的。这个理论,就解决了所谓“审美”、“审丑”的问题。我比较下来,认同这种理论。以这种理论来看,无所谓客观的“雅”“俗”,不要纠缠什么剧种是高雅艺术,什么剧种还不是高雅艺术、要争取成为高雅艺术这种似是而非的问题。同一现象可以往“雅”里说,也可以往“俗”里说。当然,这个“说”,不是随你说,要主客观结合得好,结合得好就是“雅”的,结合得不好就是“俗”的。这个意义上的“雅”“俗”就像“美”“丑”一样有高下、有褒贬了。分清楚两类“雅”“俗”观念,我才能说清楚我的意思。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雅文化”是属于上流社会或小众社会的,“俗文化”是属于大众社会的,所以“雅文化”高于“俗文化”。如果本书往“雅”里说,是说海派文化中的上流社会文化、小众文化,我不会如此看好。因为以人群划分的“雅文化”“俗文化”是没有高下、褒贬之分别的。但是,作者往“雅”里说,又不免受“雅文化”高于“俗文化”的世俗见的影响,有为海派文化打抱不平的意思在。历来认为海派文化是市民文化、商人文化,是“俗文化”,作者不服帖,要为海派文化正名,证明海派文化是雅文化,至少有很多很多雅文化的成分。

对海派文化有很多说法,但我认为最中肯的要数鲁迅:“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作者的“正名”是成功的,成功就在没有讳言海派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