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首歌,能够链接到多少往事

(2008-03-06 12:33:16)
标签:

文化

 于是写来一篇读书的感受,因为是关于我,就放在这里了.

<从一首歌,能够链接到多少往事>

 

 

有朋友说,看到后记,“为什么眼里只有泪”,便忍不住想哭。我琢磨了一下,那必定是因为淳子的小书勾引了太多人的回忆。八十年代,有罗大佑,有“We are the world”,现如今,都仿佛只可能属于八十年代,再也模仿不得了。所以,这么近距离的回忆,分秒都清晰,却丝毫皆消散,是那么脆弱、又因而那么强烈的追忆。一代人的音乐,一代人的歌,供一代人追忆到死,也顾不了百年之后,谁还能永垂不朽。首先,便是这样不管不顾地抓紧回忆,是《前天》给我的悬念。

名谓前天,实则省却了后面更主要的名词,是前天的“那些人”。写梅艳芳,她说起了要抽烟想念她。写张国荣,她说起霸王别姬时的独自深陷沉默。写胡适,亦是写张爱玲的往事。写翟小松,竟是写了一段缠绵……我倒喜欢她写的丁嘉莉,是平日里我们这些观众不知道的故事,平凡而又动人,仿佛不过是给“动人的感情”添加了一个特定的主语名字。淳子也写了好多无名无姓的人,最终这些人往事里的瞬间凝聚在这里,仿佛深浅不一的针脚,被淳子织补成一件送给回忆的温暖披肩。不止一次,我们因词和曲、心和境、歌者和听者的匹配,感到自己被升起来、被拽下去,找到了一轮知己的光晕。听歌而感慨,便是我们现代人的抒情方式。且不论诗、且不论戏,一切真假现实摆在我们眼前耳畔,由我们自己来编织最迷离、最骟情的诗意。

我们都是听着流行歌曲、或是民歌长大的人们,现在我们在歌声中变老,唱歌的人也势不可挡地老去,爱恋离合,乃至病痛,将他们从我们眼前带走,生生地让我们看着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辉煌了、又死去了。每一个时代明星的陨落都让人们提早学会了追忆。而无论我们有多老,总有一些旋律携带着歌词成为背景里的伴奏。所谓流行,大多是短命的回忆。当歌曲从排行榜上落下的时候,才开始在某些人心里驻扎。

淳子这么多年来游走世界好多个城市,目睹耳闻那么多名人凡人的故事,在她心中,若有这些个歌词曲调为伴,便是属于她的通感,是一唱一合的回忆方式。这本书的编排也甚有趣,开篇是歌词,主体是一些人的小故事,附录是他人文章、回忆之摘抄。散之又散,却默契。似乎还在等待每一个读者,加上属于自己的注释。还记得吗?小时候多多少少干过这样的傻事:抄写歌词,工工整整誊抄在漂亮纸张的日记本里、甚至给初恋小情人的情书里。便是如此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链接方式,日后多少年,听到那歌曲,便生生浮现当年幼稚而真情的自己,能被歌声牵引超越时空和回忆的界定,变得那么近、那么清。所以不要说,昨天已远,因为,前天更可留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