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和下西洋的秘密原因

(2014-08-02 19:49:04)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曾七下西洋,他去干什么了呢?他为什么要去呢?经过与一位老人的攀谈,我了解到了其中的惊天大秘密......原来,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美食!

话说朱元璋有一个表兄,名叫陈德,他是卖烧鸡出身,但闲时练就一身武艺,年少时甚有勇力。朱元璋起义后,陈德就一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有一次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战船搁浅,敌军围攻之下,陈德身中九箭而不退,终于打败敌军救出朱元璋,后来被封为杞国公。陈德有个儿子叫陈镛,随徐达将军抗击蒙元,夺取聊城,陈镛见聊城的城池易守难攻,又扼守运河这一经济动脉,于是将聊城的土城墙改为了砖城。

陈镛在运河上截获了一批东南亚苏门答腊进贡元朝的木料,其木料极长极粗,甚为罕见,陈镛就让能工巧匠用这批木料在古城中心建起了一座高楼,用来瞭望敌情,指挥战斗。这就是后来的中国三大名楼之一——光岳楼。

高楼建成后,陈镛为了酬谢匠人,在家中用祖传手艺制作了百余只烧鸡。当把这批烧鸡运到工地时,由于距离较远,烧鸡已经凉了。工匠们为了加热烧鸡,就地取材,用修光岳楼砍削下的边角废料点燃后,把烧鸡在火上熏烤,顿时香气冲天。众人吃得津津有味,也惊动了陈镛,陈镛惊奇地发现,被木料熏制后的烧鸡比原来的好吃得多。

陈镛回到家中,依法炮制,又熏制了一批烧鸡,但口味却与光岳楼下的大有逊色。陈镛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样的东西,一样的工艺却不一样的味道呢?他又来到光岳楼下反复踱步,在一根砍下来的碎木屑中,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种木料是东南亚进贡来的香木,非一般木材可比,用这种木料熏制的烧鸡,才会出现奇特的香味!陈镛于是把所有修建光岳楼的剩余木料全部收集到家中作为原料,并做出了一批口味独特的熏鸡。

1380年,燕王朱棣就蕃北平,路经东昌府时,陈镛一直护送到临清州界。(今堠堌)临别时,陈镛奉上熏鸡和美酒,与燕王在堠堌冢前对饮,燕王对熏鸡的口味赞不绝口。

20多年后,由于受到炮打庆功楼的影响,战功显赫的陈镛父子均已归隐。燕王朱棣登基后,宴请文武百官时,说起天下美味,朱棣说当年在堠堌冢前吃过的一种熏鸡最为好吃。朱棣命人去堠堌找到了做熏鸡的陈镛后人,呈上熏鸡后,朱棣却感觉口感大不如前。朱棣勃然大怒,后人解释说:“非不想做,非不能做,料不及也。”意思是没有那种木料了。朱棣转怒为和,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我想要,哪里的木料弄不来?”后人回答道:“这木料非中原所有,乃是南洋小国向元朝进贡的香木。而且不知此木在中土的名称,又到哪里去找?”

朱棣一时间踌躇,不知如何作答。此时一旁闪出一位白面公公,正是三宝太监郑和。郑和道:“小人自幼随父出海,水上之事精通,愿领一道圣旨,去西洋走一遭,代吾皇找寻香料。”朱棣大喜,拨付银两,命郑和监造宝船,出海寻宝。郑和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东南亚地区搜罗到大批香料,经陈镛后人研究,筛选出独特秘方,口感独特、独步天下的美食堠堌熏鸡终于重建天日。

目前,堠堌熏鸡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镛的十八代后人陈玉灿先生,与齐鲁国学馆合作,要将这一千古帝王的美食重新奉献到人民大众的餐桌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