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氏太极拳大小架区别
(2013-02-03 20:48:36)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数百年来在陈氏家族内稳定传承。传到第十四代,出了两位高手,一个就是杨露禅的师父陈长兴,人称“牌位先生”长兴公;另一位是他的堂弟陈有本,是赵堡和氏、李氏忽灵架、武氏太极创始人的共同的师祖。陈长兴之所以被称为牌位先生,是说他像祠堂里的牌位一样,没人能动得了他,在赶大集的时候,万千人群涌来挤去,他在其中如大河中的巨石屹立不动,其功夫可见了得。他教出了杨氏太极的祖师杨露禅,所以他跟着徒弟“杨无敌”的名号也声震武林。可惜他的儿子陈耕耘太小,他又经常走镖在外,没有时间教儿子,所以把儿子送给堂弟陈有本培养。陈有本把自己原来会的几套拳加以改造,添加了很多走大圈发人和擒拿的动作,一年时间就把陈耕耘教成了武林高手。陈耕耘在山东走镖期间,曾力擒凶僧,被当地民众刻碑传颂,后来袁世凯看到石碑,仰其英名,还聘请陈耕耘的后代陈延熙教自己的儿子学太极。这延熙公也非常厉害,他八十岁的时候,在老家过春节,老先生一时兴起,让子孙辈一起放手来攻,他把两只手揣在袖筒里,挨着他的人,只要是他的身形一转,就纷纷倒地,其借力打力的功夫,已到化境。他的儿子陈发科到北京教拳,奠定了陈氏太极拳的武林地位,被誉为“太极一人”。这就是陈氏太极拳的大架一脉。
话说陈有本除了教会了陈耕耘的大架拳,还教了一个厉害徒弟,这就是陈清萍。陈清萍教出了三位开宗立派的大宗师:赵堡太极的和兆元、忽灵架的李景炎、武氏太极的武禹襄等。他们都是小架传人。最有意思的是武禹襄,他本是杨露禅的老乡,看到杨露禅的太极拳很好,就跟杨露禅学,但学来学去总是觉得杨露禅没有把真正的功夫教出来,所以索性抄了杨露禅的后路,直接去陈家沟拜了陈清萍为师,尽得小架太极拳的真传。许多年后,杨露禅、武禹襄再次交手,胜负虽然没有记载,但杨露禅又让自己的儿子杨班侯跟武禹襄学,显然武禹襄的功夫更胜一筹。
另外陈有本还教了侄子陈仲甡,陈仲甡又传陈鑫,陈鑫传陈克忠,陈克忠传陈伯祥,这是小架太极拳里改动最少的一脉。小架太极拳的特点是重心在两个胯骨之间随着动作不断改变,发力时依靠腿、胯、裆、腰节节催动,上下成轮,左右成圆,螺旋发力,以一侧胯骨为门轴为阳,其余半身为门扇为阴,阴阳随时互换,所以防守时更能隐蔽自己的重心,进攻时爆发力量更大,且具有追踪粘打的功能。而大架太极拳是以腰为轴,中心轴不画圆,以腰身自转为阴阳互换的法门,下盘动作较少,上肢的动作多,缠绕擒拿的动作多,姿势大开大合,步法较大,裆开得圆。小架则讲究前合后开,看起来有点夹裆,但步法灵活。
论拳法的科学性,小架太极拳应该更科学,但大架太极拳如果下苦功,也能成为绝顶高手。陈发科就是例子。
他每天练拳六十遍,有时候半夜起来还练,三年成为了家族中的高手。他的侄子陈照丕到北京立擂,百日里和各路武林中人过招无人能敌,后来遇到一位形意门的人,打起来比较吃力。陈照丕从家里把三叔搬来,一个照面就击败了形意门高手。这位先生后来心悦诚服地对陈照丕说:“你打我是拖泥带水,发科公打我是斩钉截铁。”陈发科的武功可见了得。但陈发科晚年看陈克忠练拳,却感叹自己练拳走了弯路,功夫是硬练出来的,不是用的巧劲。陈发科的得意弟子洪均生,在熟练掌握老师的大架拳法后,又钻研陈鑫的《太极拳图说》,悟出小架拳的一些奥秘,在济南创出了陈氏洪派,成为陈式太极拳中兼得大小架精髓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