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文艺青年~
(2009-10-13 23:06:28)
标签:
文艺青年杂谈 |
分类: 岁月如水 |
节后江湖里又开始热闹起来,各路新朋老友纷纷被请来聊天。
今天,嘉宾是台湾的演出策划人小令。
认识小令还是那年她策划《收信快乐》的时候。我看过的话剧不多,但是这部话剧真正打动了我,它是如此简单,简单到只有两个人的对白,简单到只有一个跷跷板作为道具,可它却又如此丰富,丰富到浓缩两个人半个世纪的爱恋,丰富到唤起人们久远的关于书信的温情记忆。
居然可以两个小时不让人闷,直到在静默的终场勾出人的眼泪。
后来常常接到她的邀请,看各种来自台湾的古里古怪的演出。当然也有消化不了的。某一次在星光现场,被一个好像叫什么“爱吃饭”的乐队雷到了。来自台湾的文艺小调调,主唱是那种长的很英武但说话很阴柔的男青年。整场都在絮絮叨叨说自己某次在稻田里体验的经历。用很温情的语调讲述大米是怎样种出来的。歌曲开始还觉得挺清新的,可后来听了一首又一首就觉得几欲昏睡。两个小时的演出,还不时插播他们在那块稻田里(一直就是那一块)用各种文艺的姿态和角度拍出的画面,讴歌他们从没有真正领教的自然,讴歌他们永远不会真的参与的劳动。
演出没完,我终于按捺不住提前撤退了。
后来想,这就是典型的城市文艺青年,饱食终日,不知民间疾苦,所以才能把那么一点点偷窥的生活吹出如此巨大的肥皂泡。
当然,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文艺青年”这个词的抗拒和无奈。
你说怎么界定这类人呢?明明是好的,对精神世界有追求,对美好的东西有感悟,善良、礼貌、内向……其实没什么不好。多一点文艺青年肯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可是,另一方面,敏感、自我、抑郁……这些要不得的麻烦毛病也都集中的暴露和体现。在正常社会锻炼出EQ的人往往很难和文艺青年相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逻辑,有时容不得来自外界的修正。很多时候,这种修正似乎被他们理解为外界世俗对自己内心的桃花源的侵略。往往在这时,他们会表现出更极端的不随和与反弹。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互动,而互动就意味着妥协和忍让。自我太强烈的人往往在与人相处上很失败,因为他们不懂得迁就和包容。
换一个角度说,另一个对“文艺青年”感到尴尬的原因,是如今这个词又变成了品牌和标签。好多孩子们似懂非懂的做状,让文艺成为另一个体面的包装。
我就曾经看见一个小女生的文章,说自己渴望穿着白纱裙在绿色的草地上荡秋千,如张爱玲笔下的女子一般……看到这里,我简直苦笑不得。这一定是完全没看过张爱玲的人,你何曾见过张爱玲笔下有这么纯情的女子了?还穿着白纱裙乱晃?
由此可见,张爱玲这个名字已经时尚到这种程度了,和LV有同样功效。
自恋,也是另一个要命的事情。前两天看城市画报,有一篇网友博文,说到台湾民歌三十年的演出,提到了万芳唱的《走在雨中》。作者说自己和父亲每周都要看一遍演出的DVD,并数次慢镜头播放万芳的演唱。这倒也罢了,当年我们都这样追过星。接下来又说在万芳的演唱会上他和父亲在二楼高喊点唱《走在雨中》,原文是“万芳听到了,全场都听到了,只有我们两点这首,绝无仅有这样的品味!”我顿时有些胃里难受。作者二十出头,字里行间沾沾自喜不断讲述自己的品味如何高雅,俨然把文艺青年当成了让自己最有荣誉感的嘉奖。说自己不爱名牌不爱吃喝玩乐,就爱这些有品位的高雅的事情……我就不明白了,听歌看演出固然不错,吃喝玩乐也没什么不好啊?从什么时候开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么对立了?物质是基础这事不是早就在学校里学过了吗?
所以说,现在文艺青年这个称号已经让有识之士感到煎熬了。
我今天在节目里问小令,你也算是台湾的文艺青年了吧?她摇头苦笑,说前两天还跟朋友说,“别叫我文艺青年!你才是文艺青年,你们全家都是文艺青年!”明天节目采访钟立风,我也跟小钟提到“文艺青年”,小钟也有些尴尬的笑,说,最好别戴上这个符号。
唉,文艺青年啊!
话说回来,我是不是文艺青年呢?估计在某些人眼里也是的,也曾有过穿着花裙子在南锣鼓巷上招摇的时候,也有过喝杯DJ路边发呆的时候,也有过听别人听不懂的歌说别人听不懂的话的时候。
要说完全去了雕饰,老实说我承认自己也没做到。也许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装,只不过装的方式不同而已。就像韩寒和郭敬明,还真不好说谁的戏更过。
可是,尽量的,努力的,让自己少点浮华和虚荣,多点诚恳和务实,总还是一条有前途的可以修炼的路。
不知不觉扯了一堆,今天好像很说教。算了,还是让我做一个脚踏大地的有点文艺爱好的青年吧。
顺便预告,10月14日晚上20:00——22:00,钟立风访谈,欢迎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