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新民:我不是把自己“当作”北京人,我就是北京人!

(2009-06-15 16:10:29)
标签:

北京人

四合院

华新民

文化

分类: 声音花园

华新民:我不是把自己“当作”北京人,我就是北京人!

 

 

   华新民,如果从外表看,人们会误认为她是一个“外国”女人,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有白皙的皮肤和立体的五官。这是因为她身上四分之三的欧洲血统和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可当我在录节目的时候说到“华女士虽然有着欧洲相貌,却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北京人”时,她很严厉的打断我,你不要这么说,我不是把自己“当作”北京人,我就是北京人!

 

   北京,是她当然意义上的故乡。她出生于北京的无量大人胡同,在美丽的四合院度过了自己快乐的童年。祖父华南圭,无锡人,1904年到1910年留法,成为法国公益工程大学首位中国留学生,并娶了一位波兰籍女子为妻,回国曾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天津工商学院院长和北京工务局局长等职。抗战期间因拒绝为日本人做事回法国,直至1945年回国,解放后,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前身——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总工程师。父亲华揽洪十四五岁就被华南圭送到法国,娶了一位法国太太即华新民的母亲。他在法国本来已经有一个建筑师事务所,有车有房生活舒适,但1951年,华南圭毅然带着妻儿抛弃一切回国,并在梁思成的举存下担任了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第二总建筑师。很耐人寻味的是,她的家人都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做贡献,而她这十年来奔走呼告,要反对的就是“现代化”。她说,什么是现代化?如果把高楼大厦滚滚车流就误认为是现代化的话,那太可笑了!她要反对的就是这种“伪现代化”!现代化应该是人脑子里的意识。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意识,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当今文明世界的主流意识。

 

    她和家人在文革前曾经离开中国,在巴黎生活了十年。可即使是行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她依然抑制不住对故乡北京的思念。坐在巴黎的咖啡馆里,她写的都是关于北京的文章。终于,她说服家人和她一起回到了北京,回到了她魂牵梦萦的故乡。

 

    可是,站在北京的故土上,她突然发现这座被外国人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开始变得陌生,曾经承载着无数美好记忆的四合院正面临着推土机和铁锹的威胁,一条条盛满历史和故事的胡同就这样仓促地倒下,变成了废墟。她的心在滴血。于是,近十年的时间,她成为了一个专职胡同工作者,奔波在各个政府部门、规划单位和胡同拆迁现场,无数次地写信呼告,甚至一个人挡在推土机前面,阻止破坏的进行。

 

    有朋友和他一起拍摄了很多四合院在拆迁之前的照片,他们并为此专门组织了一场摄影展,记录四合院的前世今生。那些拆迁前树影婆娑的秀美图景和拆迁后触目惊心的残骸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

 

    采访前电话沟通,已经能感觉到了她性格中“较真”的一面,她很细致的跟我核对采访提纲,并对个别问题的语言表述都认真提出修改意见。电话里,她声音有些尖锐,让人感觉到她的锋芒。可是真正在电台门口见到她,又是另外一种感觉。她穿着一条长长的红裙子,笑的很温和,一见我就对我说,电台这里她很熟,因为她的母亲曾经是国际广播电台的法语播音员,在这里工作过很长时间,而她就曾住在电台南边的楼里,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现在中央电台所在的地方。她手指着那些曾经的老房子的方向,语言间透满了对这座她生长的城市的深情。

 

    在电梯里,我告诉她我生在新疆喀什。她立即挑起了眉毛,说,你知道吗?喀什老城区正在面临大规模的拆迁,那些老房子就要没了,你的故乡!

 

    我心头一跳,突然有些不知所措。

 

    北京城的保护,四合院的保护,这些话题我当然也有感受,也会在看到那些漂亮的老房子荡然无存时发出惋惜的叹息。可那毕竟只是一声叹息,是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化的人对于美好的事情被破坏时本能的不忍和遗憾。可那并没有切肤之痛,也不会如华新民一样真正跳起来当个斗士,如此孤独又执着地奋战。

 

    可当我听到喀什,这个在我心房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停留的名字,这个无数次会出现在我的梦境中的地方时,我却突然有些能够体会到那种心痛的感觉了。

 

    我是如此自私,希望那里的一切,那些破旧的老房子,那些笔挺的白杨树,那些叮叮当当的马车,那些姑娘们的笑容……那所有我童年时存在的一切都全部保留原样,让我某一天,在风尘仆仆中疲倦,想要踏上归途的时候,还能重新走回到我的故乡,回到我最快乐无忧的童年,回到那个完全没有被后来的生活污染的状态,回到那个飞蛾曾经沉睡的甜美的蚕茧。让我重新品尝美梦初绽的芳香。

 

    去荷兰的时候,参观了一个荷兰人的花园,那座老房子非常漂亮,从他祖父的时代就开始居住了。这里有他所有的成长轨迹。当时我就无比羡慕,心想,多好,可以有这样老的一所房子,承载着你所有的记忆,漂浮着你和亲人温暖的气息。而我,这些年来,无论是跟随父母还是自己迁移,回首望去,也根本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家。

 

    斯嘉丽有她的陶乐,可以在受伤之后回到土地上,吸取养分,在新的一天再战江湖。而我,却只能在做梦的时候回到故乡,我童年时堆满童话的小屋,那午后象镜子般闪光的白杨树,和窗户外我亲手种的向日葵……

 

    只是片刻的走神,我的神态已经被华新民敏锐地捕捉。我苦笑了一下,说,总不该那么自私,为了自己的故土情结,不让当地的人们发展,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

 

    她立即摇头,对我的话大不以为然,“发展和保护并不矛盾,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对于所谓的“先发展再保护”的观点,她更是觉得幼稚的不值一驳。

 

    曾经有记者问过她,你是不是一个偏执的人。她说,我没法忍受眼前发生的事情,这些让人痛心的事情每天都在进行,我怎么可能温和的起来?!

 

    在访谈中,我时常能感觉到她的这种执着和急切,她很急于把话题引领到她要表达的法律视角中来,对一些外围的问题有些不耐烦,她说,说艺术价值这些我已经说的够多了,如果不从法律的角度根本的理解这个问题,这期节目就等于白做。

 

    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段书评,作者和有我着同样的感觉,开始时在生活中接触华新民。会感觉到她的压迫力。可后来,却在书中产生了对她的深深敬意。

 

   “没有多少人,能这么执着地,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呼告。她的祖产胡同早已被拆,照平常人的思维,只为自己的利益出头尚且不容易,别人的胡同与我何干?她不,她偏执,非要出头,从98年至今,还在为“别人的胡同”忙碌。她一定流了很多泪,肯定有着很多不为人说的伤痛之情;这样的人,内心会有怎样的人文关怀?


  人要活在当下,却不能只活在自己的当下。谁也割裂不了自己与美的关系,这正像与历史或政治的关系一样——你以为自己跟它没关系,不关心它,可它仍然会、迟早会,影响到你。我们眼看着美好的事物渐渐被摧毁,永远消失于这个世间,却不发声,那么迟早,我们都将生活在一个充满丑陋的世界里,不知不觉或是不情不愿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为了不能失去的美,为了自己。可是,我们真的尽力去阻挡了吗?”

 

http://read.beifabook.com/Files/booknews/200968/2009060811183964309.jpg

 

   华新民,散文作家,民间古城保护人士。十余年来致力于古都北京建筑文化遗产和整体人文环境的保护。 2002年,被三联生活周刊评为年度人物。 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50个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2008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

   这是一本融入了作者全部感情的书,笔尖流淌出太多对古都的眷恋,描绘出太多胡同的美。她用整颗心爱着老北京和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北京人,也用尽全力抨击那些破坏胡同及伤害老宅主人的行为。 
  这是一本会让人唏嘘不已的书,有那么多曾经美丽的胡同和四合院,如今早已成了废墟,早已被高楼淹没不知去向,只留在书中那一张张的照片中;同时留下的还有它们被破坏时的惨象,前后对比,令人震撼不已。
  这也是一本普及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书,它颠覆了当今人们对中国城市土地权属的认知,向所有祖宅业主和商品房业主提供了维护其财产权利的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