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5i5d.com.cn/tushu/119338/9162303_b.jpg
北京台放《倾城之恋》,范柳原是周润发演的,那时的他还是那么年轻时的样子。风流倜傥,正是书中那个顾盼得意的翩翩佳公子。演白流苏的叫缪骞人,奇怪的名字,长的很不好看,小里小气的,完全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个婉约的样子。可是居然也就看下去了。
第一次读张爱玲,是我大一的时候。暑假打工,在一家体育学校接电话。从图书馆借了一大堆书来打发时光。那时已经有文艺青年们开始追捧张爱玲。我也希望变得有文化一点,所以特意借了来看。可硬逼着自己看完了一本,居然一点都不喜欢。总觉得透着一股灰味,颓唐的让我喘不过气来。
可是,很多年之后,我再看张爱玲,居然发现自己非常喜欢,读出了很多女人特有的心情。
没有看过《倾城之恋》的时候,想当然的以为是多么浪漫的爱情传奇。必然是一套才子佳人的热烈故事。可看过之后才知道,原来这真的不是一个童话故事,甚至都算不上是个美妙的故事。那么多的现实计较,那么多的利害盘算,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和一个自私的女人,相互吸引,却步步为营。如果不是因了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这段故事根本写不出一个圆满的结尾。
二十岁的时候,你以为是因恋倾城;三十岁,你才知道是倾城之恋。
夜里,铃声响起,范柳原在电话那头问,流苏,你爱我吗?
流苏委屈说,你早知道我是为了什么才来香港。
——可是你不爱我,这是我们都做不了主的事情。
——你有什么做不了主的?我一个女子尚且知道初嫁从夫,再嫁从身。你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你要做不了主,谁能做主?
——我没那么傻,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没有感情的女人管着我。
……
这样的对话,可曾在琼瑶小说里出现过?
所以现实生活中,琼瑶嫁个好老公,夫唱妇随,安稳祥和。而,张爱玲,却一生苦恋,孤单终老。
看张爱玲的小说,常常会忍不住叹气,为那女子的卑微委屈,为她心中的玲珑算计,也为她被生活逼出的刻薄怨怼。
那样一个大家子里,一个离了婚的六小姐,住在娘家,和哥哥嫂子们的势利白眼一起挤在同一个屋檐下。又是旧式的社会,不能靠自己出去谋生。范柳原这样的英俊富有的男人确实是一个最佳的救赎。解决了婚姻,也解决了温饱。
一场舞跳下来,范柳原是被吸引了的,他说,很少见到你这样真正的中国女人,很多小动作都透出罗曼蒂克的气息。这是最美丽的,也是永远不过时的。
可那不过是吸引而已。他可以带她去香港,可以陪她去跳舞、跑马,可以为她拉开凳子披上大衣,也可以和她调情欣赏她低头的羞涩。
但他就是不肯结婚。
他想得到她,却不想被得到。
流苏小心的配合着他的节奏,也小心的固守着自己的防线,哪怕是花前月下你侬我侬的时刻,她都终于推开他的手,关上那扇门。她怕,怕被轻易的得到以至于输了唯一可以赢得这张战争的筹码。
原谅她的自私,她虽然矜持,但其实却卑微的根本输不起。
不是没有过挣扎和怨愤。当范柳原结束了一轮进攻,决定中场休息去新加坡的时候,她硬是脖子一梗,微笑着宣布自己回上海。
那一刻,范柳原脸上的表情是惊讶的,也多少是愤怒和失落的。
他以为自己就会在香港等着他吗?流苏有些解恨的快意。可她自己也知道,为了这样一个报复,等待她的将是家人怎样的刻薄和艰难。但,她脸上的微笑却更加灿烂。
男女之间这样的战争,没有硝烟却血肉横飞。
就这样,回到了上海,迎着家人的幸灾乐祸,忍着自己内心的巨大彷徨和失落。
冷战,等待,屏息静气的等待。
直到一份电报派来,为她买了船票,让她去香港。
看着那张电报,母亲推门进屋,叹口气,“让你去,你就去吧。”
事已至此,还能怎样?依然是没有任何的承诺,可谁都知道,这一次,不去,便不再会有任何故事发生,白流苏,也将失去她最后一次逃离上海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她撑着伞站在雨中的码头时,女人的尊严,早已被雨水打落一地。
只是略微挣扎,那间床便成了双人房。她也住进了他为她租的房子里。开始漫长的等待。
本来,这还是一个猜不出结果的故事,可能会是众多薄命女子最终被厌倦被抛弃的故事中的一个,也可能,会是一个四处打麻将的风韵犹存的情妇的一桩旧事。
战争却发生了。
人,总是这样,生死关头,却催生了相濡以沫的勇气。衣香鬓影的场合没有了,面对废墟,他可以卷起衣袖蹲在脏水中擦地,她也可以挽起秀发,烧火做饭。
当炮声隆隆,在巨大的恐慌中两人双手紧握时,仿佛地久天长就在那一刻凝固。
以至于,他会轻描淡写的说,她不是白小姐,叫她范太太。今天我们就去登一下报。
就这样,一个城市的倾覆成就了一个小女子的姻缘。
流苏最后的眼泪,我相信是幸福的。
当然,这并不是给小孩子看的爱情故事,因为它和我们曾经以为的爱情那么不同,一点也不单纯美好,那么的世俗、无奈,交织其中的真心假意,因缘际会的阴差阳错……
这些,哪里是二十岁的我能够看懂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