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扫台,无意中看到了早些年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电影《刮痧》。很早就看过故事梗概,却一直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趁着放假看到了深夜。
这样一部反映文化冲撞题材的影片,刮痧是个很好的点。
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移民美国的中国人,虽然在美国住了八年,身上仍保留了许多中国的传统,许大同受雇于一家软件公司,由于工作有所成就,许的老板帮他开了个庆功宴,在庆功宴上,许的儿子丹尼斯与许的老板的儿子打架,出于对老板的尊敬,许大同打了儿子,并坚持让儿子道歉,这一举动却被美国人看成是虐待儿童的举动。
许的父亲用中医传统的刮痧给孙子治病,结果却成了虐待儿童的证据。在与美国儿童福利机构争儿子抚养权的听审会上,美国儿童福利机构所用的律师,不择手段地想打赢这场官司,把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贬得一文不值,从而激怒许大同,使听审官认为许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而把许的儿子丹尼斯判给了儿童福利机构。
为了让儿子能够回家,夫妻两被迫分居。许大同有家不能回。在圣诞夜,为了实现回家看儿子的许诺,许大同打扮成圣诞老人,在寒风中攀上九层的高楼。
最终,许的老板亲自体验了刮痧,并说服了法官收回了裁决,一家人在圣诞夜团圆,相拥而泣。
由于不久前和大使馆打交道的一些复杂经历,今晚我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格外有感触。尽管,这些年来喝着可乐看着美剧,我们已经很能领会美国式的思维方式,也很懂得在美国式的幽默处会心一笑。可我们都知道,文化心理的差异依然根深蒂固。
你很难说哪种是好的,哪种是坏的,你只能说,他们是不同的。
比如打孩子,中国人看来是多么天经地义的家事,可是在美国,就有一个叫儿童保护局的机构,如果他们认定你没有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他们就有权把孩子带走,让你失去对自己的孩子的抚养权。
再比如刮痧,这样把孩子的背刮成烤乳猪状的举动,你如何让老外相信这是一个治疗?是中国人神秘的经络学说的体现?甚至给他们解释精气神和丹田?
我们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和外国朋友侃侃而谈,可以入乡随俗的学会给小费用刀叉,可是我们却无法改变我们血统和基因中的中国味。
老外比较直来直去,所以初会浅交让你觉得简单明快,大多数都富有幽默感,更加会给愉快指数加分。
可日子一长,交往深了,你不免就为他们的粗线条而头疼,发现有时尊重和独立的背后是深刻的自私。而心胸宽广也会变成了没心没肺。
很多时候,你喜欢的,未必是你真正属于的。
自由、独立、潇洒,这听起来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可是真正放到你身上,你大概会在学飞的过程中碰的鼻青脸肿,末了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用双脚走路。
影片是中国人拍的,虽然演员不错,立意也不错,可是主旋律的意图多少有些过于明显。比如那段儿童保护局的女士和律师的对话,她隐隐觉得不安,意识到也许自己这方错了。洋洋得意的律师说,“不管怎样,我赢了这场官司。”
这位女官员正视他,严肃的说,“不,这场官司没有赢家,我们大家都输了。尤其,对那个孩子。”
道理没错,但表达的未免有些痕迹太露,让我立即联想到了我外交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而影片最后,深夜里美方友好人士辗转反侧拿到的撤销裁决书也让我觉得形势转好的太快。我一边欣慰的等待HAPPY
ENDING,一边忍不住在心里想现实世界哪有那么美好,为什么就会给你来一次法外施恩特快处理?
最后,许大同穿着圣诞老人的服装爬上9楼,楼下围观的人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一段又太过煽情。
影片结尾,镜头转向夜空,一家三口朗朗念着CHINA
、BEIJING、 GREAT
WALL……这样刻意而为的处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听来并不觉得逆耳。只是,我很想知道,外国人看这部影片是什么心态?如果真的想要通过一部影片来表达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光从中国人的角度讲道理是不是真的有效?感动了中国人,是否能让外国人也受启发?
突然想起了前两天朋友跟我说的一件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国人都很满意,觉得长了脸。可是看国外的转播时,却发现评论员用了“咄咄逼人”这个词。联想到之前时代周刊的封面将攀上帝国大厦的金刚换成了大熊猫,不禁唏嘘。
讲道理,我们关起门来很擅长。但坐在国际圆桌上,我们不得不学习别人的对话方式。
电影,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只不过,我们还用的不太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