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它没有修好之前,每次从长安街经过,总感慨北京的建筑风格怎生一个乱字了得!有说大水泡的,有说苍蝇头的,北京人发挥着天生的语言犀利,很是挖苦讽刺了一番。
学院派的说法是法国人为了报复贝聿铭建在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还给中国人一个不伦不类的大剧院。可是正如玻璃金字塔在多年之后已经被人们接受并喜爱,也许国家大剧院这另类前瞻的风格也会在多年之后在人们的视线中日久生情,渐渐的也就看出了反差的美来。
大剧院修好之后,没有全景照明灯火辉煌的时候,暗夜里它总是星星点点的亮着小灯,低调的华丽着,不由得让人有了些好感。
直到前两天因为看国王乐队的演出终于第一次进入内部得窥真颜,我着实像个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叹为观止了一把。高远的穹窿顶很让人有一种渺小感,而玻璃天花板上的水波粼粼也让人十分惊喜。我终于理解为什么教堂总是会用穹顶建筑风格,因为置身那样的空间,你会不由得就敬畏起来,这种场面的张力迅速征服你内心的小小骄傲。宗教、艺术,都是可以令人顶礼膜拜的神圣,因此,进入剧院内部,当管风琴遥遥响起的时候,我竟然想到了曾经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受到的震撼。那建于公元六世纪的华美建筑,至今仍然让你惊叹人类的创造力。我不知道国家大剧院是否会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但显然,每个时代都要留下一些印记,建筑,无疑是最直观最令人动容的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