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陈慧琳《踏雪寻梅》
侃侃《冬语 天使》
李慧珍《寻找李慧珍》
魏如莹《A todo color》
全素妍《perhaps love》
千百惠《走过咖啡屋》
张靓颖《Dear Jane》
张悬《自由》
929《夏天》
许飞《那年夏天》REMIX
Keren Ann《Right Now Right Here》
黄玠《香格里拉》
王筝《对你说》
Celtic Women《Over The Rainbow》
Celtic Women《Scarborough Fair》
背景音乐
——
片子结束的时候心里是憋闷的,
他的无名指上戴着戒指,她没有。
他用女儿的名字来纪念她,她用一生的时光来铭记他。
他们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捍卫和缅怀了自己的爱情。
乌托邦式的美好情怀终究是经过太多个人修饰的理想,而现实则是失去那些你其实很想得到的东西,并学会与这种失去和平相处。这也许是每个曾经有过爱情理想的女子必须经过的历练,唯此她们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坚强独立。
看到很多人都在为Jane所谓的理性行为唏嘘不已,但我却不禁要问,如果她没有选择转身离开,她余生的日子又将如何呢?
觉得Jane还是个挺现实的人,因为不愿意承受爱情在现世的挣扎中消亡殆尽而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转身离开,其实想想,坚持下去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没有人可以预料,但是如果选择了坚持,也许,只是也许,她可以少一点遗憾。毕竟,长久的相守无论对谁都是一种考验,同时,只有相伴走过的日子是真实的,它比任何重逢带来的物是人非的苍凉更叫人踏实,也比任何无奈的美感更具备体己的关怀。
可能是我太过决绝,一定要走到无路可走才肯罢休,但是谁说长相守的日子就不会面临艰难呢?选择长相守所需要具备的勇气也许不会比终身不嫁来得轻松,也因为这沉重,我们才敢说我们用尽了力量吧。。。
——
关于他们的真正的残酷现实
也许大多数人知道的现实还只是JANE 终生没有嫁人,或许原因是那个失败的私奔与那颗柔软的心。可是真正的现实却远比这来的残酷与悲哀:
1 THOMAS LEFROY 也许根本没有爱过JANE。当他年老时,一个儿子问起他和JANE的传闻,他仅仅是说“IT WAS SUCH A YOUNG LOVE”——或许他一直认为那只是不成熟的爱或短暂的爱慕而已,况且他们相处的时间也的确十分万分的短暂
2 他没有将JANE 带回去请求UNCLE的意见,也压根没有挣扎地回去与JANE 私奔
3 他的大女儿名叫JANE是没错,不过这点是被编剧巧妙利用了——那是沿袭女儿祖母的名字而已
4 他与他的妻子感情和睦生活富裕,养育了许多孩子
不过JANE 似乎对他是一往情深的。
看到那双白净的手,没有戒指——我的眼泪就哗哗往下掉。
还是电影让人心里舒服些——毕竟他是没忘情的
TITANIC如果JACK后来还是活了下来,也许也会选择放弃过去吧
毕竟生活是很实际的东西,生活比电影酷
——
但为什么要替jane难过?没有结婚又不是世界末日,聪明的女子是不会让自己不快乐的。
Jane只是Lefroy先生的yong love,可是Lefroy先生搞不好只是在Jane心里只是个素材呢?挣扎着事业成功已经耗去太多力气,谁还有精神管爱情呢?呵呵,那个奢侈的东西。
—— 梦里不知身是客
后来也许你就决定了,如果再付出感情,要把它幻化成大爱,要爱需要帮助的灾区难民,要爱文明社会里上不起学的没钱孩子,要去边远的地方散播知识,或者在周末的时候去身边的医院做做义工。又或者干脆把自己说不出的爱写下来让其他的人去辨识去感慨。
但你只是明白了,要去只付出而不再要求回报。
或者这才是一份爱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种超脱。
不管最后结婚与否。
—— Luci苏fer
那么有些问题又是想不明白的:究竟,爱情都只是一种毫无理由的冲动,还是脱离冲动后也有姻有缘的相契呢?如果只是前者,至少Jane爱过了,被爱过了。
——EdWood
天妒英才
应该感谢LEFROY
是她铸就了简悲哀的一生和源源不决的写作欲望
wuqing_grass 推荐歌曲
《花
http://www.crmsky.com/blog/free.wma
照相本子
黑白铅笔的彩色梦 发表于:2007-12-7
17:47:06
半夜睡不着觉
便翻看旧照
鼠标的滚轮不断拨动
一幕一幕像幻灯片似地不断放映
时间、地点、人物都在变化
但始终如一的是笑容
不管当时的处境多窘迫、条件多艰苦、状态多狼狈
相机留住的瞬间都是快乐的
时过境迁、时间荏苒
没有人会去追究当初的笑容是否发自内心
抑或是标准的pose
至少这一刻看到的是满眼的笑容
这足够了
时光流转
记忆会巧妙地过滤掉苦涩
照片留下的永远是甜美
那些想忘却忘不掉的就等着时间来冲洗吧
不管前面是晴天还是冰雹
我们被时间推着停不下来
那就索性迎着风抬起头
咬咬牙,撑出一个笑容
留给明天安慰自己
也夹在自己的照相本子中纪念这段旅程
寻找——天使都迷恋的歌声
玛莉(Mairead Nesbitt):
玛莉出生于音乐家庭,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是音乐家。玛莉4岁开始弹钢琴,6岁时学习小提琴,并在瑟勒斯的乌素莲修道院接受正式音乐训练,之后与沃特福德理工学院就学,从科克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前往伦敦深造,曾是的一员。
她的职业演奏生涯始于爱尔兰青年管弦乐团。在2003年,她获得该年度爱尔兰音乐杂志大奖的最佳传统演奏女艺人奖,并在爱尔兰传奇演出《大河之舞》、《舞王》以及《火焰之舞》的原声带中献艺。她在2002年发行了个人首张专辑《Raining Up》,并为2006年的舞剧《Invasion》制作音乐。2004年9月,她又受邀于安妮公主秘访都柏林时演出。
梅芙(Meav Ni Mhaolchatha):
梅芙遗传了其家庭对古典音乐的喜爱,从小就开始学习歌唱、竖琴弹奏及钢琴。她曾于南韩、日本及荷兰等地开过演唱会,在南非演出《舞王》里的Erin一角,并在美国与爱尔兰青年管弦乐团合作时担任女声主唱,并成为《大河之舞》在都柏林、伦敦及纽约无线电城首演里的主要演唱歌手。
梅芙曾伴随国家室内合唱团前往巴西、瑞典、意大利、波兰及捷克演出,担任女声独唱。
欧拉(Órla Fallon):
欧拉从小就会唱歌和弹竖琴,且非常喜爱传统爱尔兰音乐。她身兼歌手及琴手双重身份,曾在包括International Pan Celtic的各地音乐竞赛中获奖。
在担任歌手期间,她在欧美等地密集巡回,演唱自创的爱尔兰音乐,并于华盛顿的国家天主教大教堂演出,曾为爱尔兰总理演唱,也曾在梵蒂冈为宗教献唱。
2002年她发行了个人首张专辑《The Water is Wide》.
莉莎(Lisa Kelly):
莉莎生于都柏林,也是来自音乐家庭。在7岁时无意间获选在音 乐剧《Bugsy Malone》中演出,这样的经历开启了她对演艺活动的兴趣,于是她便继续攻读戏剧,并学习演唱及钢琴。她在职业生涯中担任了不少重要的角色,如《芝加哥》的Velma Kelly、《棋王》中的Florence、《奥克拉荷马》的Laurie、以及《火爆浪子》中的Sandy等。
莉莎在都柏林的国家音乐厅作过多次表演,包括《The Magic of Gershwin》、《The Music of Cole Porter》等节目。她也得过北爱尔兰音乐奖的最佳女艺人殊荣。2000年莉莎决定加入《大河之舞》,并担任女歌手一职。
2004年莉莎忍痛离开了《大河之舞》,并接受邀请加入天使女伶——这是她自认为个人演艺生涯最重要的决定。
克罗伊(Chloё Agnew):
克罗伊虽然不到二十岁,但她不但精通钢琴和吉他,更是拥有顶级美声的歌手。她并不是个演艺圈的新人,因为她的父母都是乐坛的闻人,克罗伊在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被带到了荧光幕前。她在6岁时开始唱歌,并于1998年9岁时代表爱尔兰以《The Friendship Tree》一曲赢得了在开罗举行的国际儿童歌唱大赛的首奖。
到克罗伊14岁的时候就已发表了两首单曲。2004年,她的个人专辑上市之后,便被选入了天使女伶。
海莉(Hayley Wectenra):
海莉只有19岁,但她在乐坛已打拼了3年,并且成绩卓著。三年前她的首张专辑《纯净》让她的旋律就席卷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第二张专辑《奇幻历险》更为她缔造了专辑销售的佳绩,让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古典乐手。
虽然歌唱事业成功,但海莉至今仍是个平易近人的纽西兰女孩,即使在成名后非常忙碌,她还是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的工作上。
海莉还对音乐治疗非常感兴趣,所以也经常以实际行动赞助音乐治疗中心。在最近一次英国医学期刊的调查中也形容海莉的歌声有“最能镇定和疗愈效果”的特质,甚至超过莫扎特的音乐。
如若说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好的,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那么这个爱尔兰的奇迹——天使女伶,就拥有着比大自然更加美好的声音,一个让天使都为之迷恋的声音。
魏如萱《甜蜜生活》
从“自然卷”单飞后重新出发
“魏如萱”出身于在独立乐界颇受好评的乐团“自然卷”,这个成立于 2003年的团体,是由奇哥(杨乃文,陈绮贞的贝斯手)和娃娃(即魏如萱)所组成,曾发行过“ C ’ est la vie ”和“大卷包小卷”两张专辑,并于 2005 年入围金曲奖“最佳乐团”、“最佳国语流行音乐演唱专辑”、“最佳编曲人”等奖项;娃娃清新甜美的嗓音是“自然卷”的招牌,曾经风靡无数乐迷;然而,对她来说,仍渴望寻求更多元化以及更宽广的创作视野,因此,她在2006 年底,离开“自然卷”,加盟代理国外独立厂牌音乐的第一把交椅--前卫花园唱片,成为前卫花园签约的第一位本地艺人,并筹画发行这张《 La Dolce Vita 》(甜蜜生活)专辑,以全新的创作思维、行销与宣传方式,为华语歌坛带来一股新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