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晋儒家的困惑

(2008-08-27 10:21:02)
标签:

历史

人文

杂谈

文化

        西晋儒家的困惑


                       宋宜昌


    自西汉武帝尊儒以来,中国的官方民间都开始敬重读书人。读书人不断增加的结果,也是统治者们非常忧虑的。周朝时,官方严格控制识字之人。但随着孔子和其他诸子大规模收徒讲学普及文字以来,大大小小的君王和国王便有了干练的谋臣。君主信任谋臣——怎么能不信任呢:在一个迷信和愚昧盛行的时代,如果有谁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懂阴阳、卜未来,通治国之术,讲法家之言(或其它学派之言),为君王描绘出一副美好的前景,他当然是值得信赖的。否则,又该去信谁呢?有了谋士,普通的君王就有了争夺更高级王权的可能。
    在西汉末年,中国的士家大族豪强渐渐兴起。他们拥土一方,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连朝廷也奈何他们不得。他们的产生,和文字普及,有没有相关性呢?
    有一种流行历史观:汉朝王权的削弱,来自于大族豪强的兴起和割据。汉朝的衰弱有很多原因。然而我以为,文化普及是其中之一。恐怕这也是当初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求稳固政权的初衷吧。
    到三国时,这种观点多少得到了一点验证。那就是当时的每一个军事集团,俗称军阀吧,其核心几乎都有谋士团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谋士的水平才能决定了该集团成就的大小。刘备漂流半生,虽有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万夫不当的勇将,然终无一落脚之地,经常惶惶如丧家之犬。然而得一孔明,便一胜再胜,雄踞西蜀,不仅多次北伐中原,甚至还敢东攻孙吴,足以见他的实力已远非昔比了。
    这种文字普及,文化提高的过程在三国时仍然在继续,尽管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但三国中任何一国,重用士人的既定方针是不会改变的。
    然而在西晋时,北中国的读书人遇到了麻烦和困惑。这一麻烦和困惑竟然绵延千年,直到晚清,甚至今天,都有它们的影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