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五德之中崇尚水德,喜黑皂色。然而他们原来的故乡在陇东高原。那里的年降水量只有250毫米,千里赤地只有稀疏的草丛。秦人同游牧的犬戎混居,培养出彪悍的战斗精神。当地苦旱,不长蔬菜,秦人食谱中缺乏维生素,结果是身材粗大,略显笨拙,但极耐艰苦。
>
壶口瀑布
当秦人进入关中的中西部时,他们看到那里是一个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雨水适宜,能吃上小麦白面的丰饶之地。他们认为自己进入天堂了。他们的水德,才真正被上天兑现。他们当时是何等珍惜之来之不易的天子之地呀!久居旱地的秦人,爱水、惜水、爱粮食,大力兴建水利工程,水利促进了农业,增强了秦国国力,助秦朝变法以一统天下。
秦国在春秋时期强大,战国时期变法兼并六国。史书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人才学上都做了论述。然而对水运助秦攻守征战似有些强调不够。
秦境内有三条比较重要的河流:东西流向的渭河,南北流向的洛河,西北——东南流向的泾河。这三条河我都实地感受过。另外,还有一些较短的河流,秦境(这里指秦吞并巴蜀之前的国境)水系均为黄河水系,渭河为干流,较短的河流大多汇水到渭河。
>
淮河
渭河虽然不长,但水流平缓,河面宽,很适合航运。
秦人可以将囤积的粮食,经车载运到渭河及其支流上,然后用小船和筏子很快就能运到渭河下游的函谷关,支援前方作战。如果不用水运这些粮食而改用车运或人力运输,车子套牛套马,路上消耗草料和马料(也是一种粮食),成本非常高昂。水运的成本很低,效率高,时间短,成了前方作战(秦国主要作战方向是函谷关以东)的重要后勤保障要素。
关于秦人水运粮食的故事史书有记载。
秦穆公十二年,即公元前648年,晋国大旱灾,来向秦国借粮。丕豹劝秦穆公不要给它,利用晋国饥荒时去攻伐它。利用敌国饥荒、利用国君更换时开战是春秋时的常事。穆公问公孙支的意见,公孙支说:“晋国饥荒时我们接济它,它一定会更感激我们,不可不借给它。”又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夷吾得罪了您,但晋国老百姓又有什么罪呢?”于是用了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借粮给晋国。船运车运,从秦都雍城到晋国国都绛城,一路络绎不绝。水运解救了一个国家。
后世王朝,建都均先考虑水运江河之利,当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时,大运河的漕运成了维系首都和皇室生命的关键。
秦国统一战争中,对赵国、魏国、韩国的战争均以攻城为主,用水运粮食充当后勤补给。而在攻伐楚国的战争中,秦师屡屡南出武关,拼命抢占汉水上游。当时楚国深知汉水连通长江的巨大航运利益,不仅在汉水上游驻有重兵筑有坚城,而且国都郢也在汉水和长江的汇流处附近。后来秦将白起攻破汉水上游的楚军防线,郢都失陷,楚国首都东迁,失去了汉水长江之利,国势就一蹶不振,终为秦军所灭。
>
雾锁长江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反秦,攻入咸阳,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攻灭项羽之后,建立了汉朝。刘邦项羽本都是楚人,楚人喜水,尤喜母亲河汉水。以汉水为国号,足见对它的热爱高于天了。古人说天穹之上,河汉灿烂。把银河比做汉水,比做王朝,比做永恒,比做吉祥。足见汉族人心灵中,那滔滔的江水,那星罗棋布的湖泊,那池塘,那细雨,那晨露,那早霜,所占据的份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