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入江河
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后裔们签署了《凡尔登协定》。
《凡尔登协定》正式决定将卡洛林帝国分为三个部分。皇帝封号留给洛泰尔,他的封地洛林从意大利半岛到波罗的海,其中包括亚琛和罗马;其领地被称为“东法兰西亚”。相对的日耳曼人路易的西部领土“西法兰西亚”,当时在“秃头查理”的统治下;他于838年至877年以国王身份统治这里,其中875年至877年为皇帝。

勃艮第吉西运河上的寂静时刻
加洛林帝国为什么会三分天下,难道统一的大帝国不是更好更强吗?
问题就在于:欧洲社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只靠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字根本无法治理。
“法兰西亚”一词有时也指从塞纳河到洛林边界的地区,也就是今天大巴黎区的北部。更普遍的“西法兰西亚”的称呼是指老卡洛林帝国的西部领地。随着时光流逝,这块土地脱离了法兰克人统治的日耳曼化的东部,蛮荒模糊的未来法兰西形象开始渐渐显露出来。法兰克分出了法兰西和日耳曼,也就是现在法国和德国的两个胚胎。
然而,《凡尔登协定》有助于形成一个新的、更广泛的文化分界。在协议签署前,即在842年的斯特拉斯堡誓言中,日耳曼人路易的军队是用日耳曼语解释誓言;“秃头查理”则是用“乡村罗马话”——源自于拉丁语,是后来法国语言的基础。法兰克人建立的王国在公元6世纪慢慢地因语言而分割:10世纪末,“法兰克”一词代表法国人;“法兰西亚”一词一般与东部的“条顿国”或“日耳曼国”相区分;西法兰西亚国王和日耳曼国王需要翻译来使他们相互沟通。
欧洲的语言分界意义深远。
后来,这条语言分界线又变成了宗教分界线。即日耳曼语系的国家和民族——德国(当时还是许多公爵国和诸侯国)、瑞士、荷兰、奥地利和北欧诸国,都信奉了新教。除瑞士、荷兰的加尔文教(或叫加尔文宗)外,德国和北欧均为路德教,或曰路德宗。而法国、西班牙等拉丁语系国家,则信奉天主教。尤其是西班牙,更是铁杆天主教卫士。
欧洲的分裂分治来自语言分野,来自本民族语言文字和其他民族的异化和不同。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不使用一种统一语言、统一文字,比如改进的拉丁文,或者后来门氏的世界语?
昂蒂布毕加索博物馆一角
关键在于欧洲各国文字,其核心原理都是拼音文字。这样,就同使用象形文的古埃及——非洲国家;楔形文的古亚述、古巴比伦——后来演化成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突厥文,形成了很大区别。
最后,那就是中文,这种又象形又表音的神奇文字,居然在10余亿人口中占了优势,而使用这种文字的人民,统一远多于分裂。集权又多于分权。
欧洲就这样与亚洲不同,亚洲,特别是西亚、中亚诸国,又与中国不同。
讲华语写中文的人们,受利也是他们,受制(受治)也是他们。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别,却不从各国语言文字的起源、分歧、影响、后果去做文章,泛泛的空论多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