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破船三千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底俄罗斯航空工业从前苏联继承了多大的“船”,多大的“骆驼”,几乎无人真正知晓。前苏联是世界上天字第一号的保密强国。它不仅承传了蒙古人的军事保密制度和习惯,又加上拜占廷的东正教商业保密制度,把希腊人的刁钻狭隘文化融合在恐怖色彩的诡秘之中,淋漓尽致,天衣无缝。要不然,美国为何要花那么大力气研制U-2,SR-71。“科洛纳”光学侦察卫星,“流纹岩”电子侦察卫星来窥视苏联的国防工业状况呢。

俄制安-74运输机
即便是今天,一位印度航空系统采购人员,到俄罗斯为他们的米格飞机、苏霍伊飞机、米里直升机采购一些零配件,依然会跑东跑西,如坠五里雾中。连我也不大清楚几个挺有名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局:设计民用发动机(安-24、安-72、安-74、安-124、雅克-42)的洛塔列夫设计局是否改称扎波罗什“进步”机器制造局了。如果属实,那该局一定在乌克兰。那么,俄罗斯研发的大中型民机使用乌克兰设计的发动机,踏实吗?如果不确,那么,到底哪家俄罗斯发动机设计局在搞相应的民用型发动机?
还有另一个著名的索洛维约夫发动机设计局,也是专搞民用型发动机的,它的д(俄文,英文为D)系列发动机装备了图134、图154、伊尔-62;另外,它还设计米-6、米-10直升机的д-25涡轴发动机。现在,它是否并入了萨留特公司。据称萨留特是目前俄罗斯最大的发动机研制生产联合体,年产值5亿多美元。如果此话有据,那么,专门研发涡轴发动机的(用于装备米-24攻击直升机)伊索托夫设计局是否也并入了萨留特?
俄罗斯航空工业按普京总统指示,在2002年筹备改组。2004年和2006年大改组,改组的结果,比过去的保密更让人糊涂。最近,俄罗斯又想把大半个航空工业整合到一个叫做“飞机制造联合体”(OAK)的超大型托拉斯中,那就更让人不明就里了。

伊尔-86
我估计,俄方可能是用订单来拉动整合航空工业。有订单的企业和单位充当骨干,兼并或分包一些活儿给别的企业。习惯了老名字的人会觉得新名字怪怪的。俄罗斯这头专干军事活儿的大熊,受到深重的改革和改制创伤后,一边舔着伤口,一边粗笨地变形。有点像《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变女人,怎么看怎么怪。而原来苏联的军机民机直升机发动机设计局和生产厂家,条分缕析,清清爽爽。我等航空迷,背起来也方便。
看来,俄罗斯航空工业,如同它的庞大国防产业一样,一直处于震荡和改组之中。这个过程从1989年开始,目前尚看不到终结。这不是单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俄国熊自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以来,在巨大的欧亚陆块上一直扮演了军事霸权的角色。而在21世纪,亚洲、东亚、日韩、中国、印度崛起之后,俄罗斯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的问题。
如果当年的小弟弟变成了大哥,那大哥该怎么称呼呢?大哥心理上过得去吗?五大三粗的大哥去演小弟小妹,像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