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有空读一下《史记》,哪怕是白话本的,在战国时期这一段,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的事实记载中,充满了秦军入侵攻拔城池的纪录。

秦军再也不会犯崤山之错,千里奔袭,侧敌行军,与诸侯野战、阵地战,而是在精心选择的战略方向上,根据自己费心制定的标准,选择对手的城堡,每隔一段时间,就攻拔几座。关东诸国,对秦军这种战法,几乎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遇到诸侯出现某个名将,这种攻城节奏会放慢点,然而从未停止,直到六国灭亡。
秦军不仅吸取《尉缭子》兵法的精华,而且结合实战,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战法和攻城装备器具。攻城和守城,成为春秋晚期和整个战国时期的基本特色,直至终结。
秦军战法虽有不少人研究,但攻城专题著作尚少。我这里补充一点。
详细调查山川势形,绘制精确作战地图
秦军攻击方向上,山谷纵横,丘陵散布,地形复杂。

崤山之役,秦军就吃了地形的大亏。此后,秦人格外注意收集各种地形图。当时尚无纸张,地图无法绘制在竹简上,人们只能在皮革、丝帛、麻布上绘制。光是发明颜料就动了不少脑筋。当时的富人和贵人均以收集地图为爱好,从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即可证明。在湖南湘西出土的秦文物中,也有绘制准确的地图;正确地标明了山河走向。三国演义中,四川人张松把地理图献给刘备,被认为是极其重大的贡献。荆轲刺秦王前,他深知秦王对地图的爱好,以及秦国的保密传统,叛逃的秦将樊于期可能泄露秦军战法——主要是攻城战法。因此,他携带了献城地图和樊于期的头见秦王,秦始皇就接见了他。荆轲还知道秦国保密制度严酷,任何人不得随意打开军用地图,所以刺杀秦王的宝剑放在地图中是十分安全的。荆轲所以敢西入不测之强秦,险些刺杀成功,铸成千古绝传,就在于他对秦人和地图的深刻理解。
可以这么讲,秦国君王对地图的酷爱,达到了葡萄牙王子亨利(航海家亨利)对海图热爱的程度。葡萄牙热爱海图,就找到了通向东方之路,并建立了海上帝国;秦人热爱地图,研究地图,应用地图,也打开了帝国之门。
后来,秦将章邯在扑灭陈胜、吴广大起义时,正是依靠绘制精确的作战地图,使用未经训练的军队击败了起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