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尉缭子兵法》看秦军之兵势

(2007-07-27 09:07:25)
分类: 文化激旋
·文化激旋· 
 

I系列

从《尉缭子兵法》看秦军之兵势 

 

宋宜昌

 

    在封建中国,一个人想要习武从军,并努力拚杀位升至将军,在汉民族的各个朝代中,没有点文化是挺难的。将军文化和士大夫文化是有差别的,即便是儒将也大异于文臣官僚。所谓将读武经,士读六经。

    古代中国的武经包括七部著作,又称武经七书。它们是:《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

 

从《尉缭子兵法》看秦军之兵势

 

荆州城

 

    其中最有名,最富有世界性影响的当推《孙子》,即《孙子兵法》。它是一部军事哲学和战争艺术的巅峰之著。由于《孙子兵法》地位太高,光焰绝胜,显得其它六部著作有所逊色。用今人话讲“那不是一个数量级”。

    其实,从军事历史学角度讲,六部著作中的其它著作都各具特色,很值得研究。《司马法》成书于战国初期,作者为齐国名将司马穰直。《三略》大约是汉初之作。这两部书特别适合中原农耕民族的军事家阅读,也同中国的传统道德理念和文化承传相一致。《吴子》即吴起兵法。侧重于战术和治军训练。《六韬》又称“太公兵法”,假托助周灭商的大军师姜太公之名,显得有些古老。

    唯有《尉缭子》和《唐李对问》二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尉缭子》助秦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唐李对问》是李世民对自己战争生涯,扫平群雄,初建大唐的总结。属于把战争实践上升到理论的东西。二书都是实打实地发挥了作用的。

 

从《尉缭子兵法》看秦军之兵势

 

娲皇宫

 

    我近来在网上看了一些网友们写的关于春秋战国时的贴子。发现许多网友很关注这段中国文明的辉煌历史。其中不少网友相当同情赵国,尤其是战国末期,赵国悲壮地抗击强秦,从长平之役到邯郸保卫战。说起廉颇、李牧来,慷慨陈词,一腔热血,甚至将秦昭王四十八年-四十九年(前259年~258年)的邯郸之战,比作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诸网友对秦军之分析,似乎简略,从文章篇幅看,讲大将白起者又偏多。竟然很少有人引证和研究《尉缭子》兵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作为一个漫长达数百年(700余年)历史大悲剧的舞台和主要演员,我也有几分同情晋侯晋王及他们的继承者赵氏、魏氏、韩氏。虽然三位大臣并非晋家宗室和直系继承人,但在那种群雄环伺,内外压力大得难以想象的环境下,三臣夺晋有其合理性。因为优胜劣汰,晋王朝的宗室血族的确无力再振文公之雄威,不如让能者试试。事实上,三晋诸国也的确干得不错,如果不是他们力挽狂澜于即倒,恐怕秦王朝的兵车早一二百年就压到东海沙滩上了。

    但大家不该忽略《尉缭子》一书,恐怕正是它,才解开了秦军东向踏破中原之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